第一章 接受现实,就是最勇敢的面对(1 / 2)

 \t\t第一章接受现实,就是最勇敢的面对

没人能一辈子逃避责任

人生加油站

社会是比学校更复杂、更深广的大集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这世界原来是如此复杂,很多事情除了喜欢与有趣之外,背后都有许多现实利益的考量与算计……然而,除了在承担成年人所应承担的责任之外,我们还应在心里保持一块童稚的净土,让梦想有所寄托。经过一番人生的历练后,你也许会发现:社会并不是洪水猛兽,也有温暖之处。但这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发现,在天真和复杂间寻求一种平衡。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

长大后世界就没有花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情愿长大,不愿搬离自己从小生活的舒适巢穴,托词通常如下:受“经济危机”影响,找工作不易;在外面租房子贵。有的男孩子甚至把女友也接进自己家与父母合住,一起蒙受亲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父母为孩子操劳最多,堪称全球父母的典范。他们不仅要抚养、培育孩子,还为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忧心,甚至还负责抚育下一代的下一代,更甚者还要抚育下下一代……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但过于富有牺牲精神的父母往往会娇惯出“扶不起”的后代。现在是竞争异常激烈的21世纪,温室里培育出来的花朵是否能快速适应复杂的世界、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

社会在进步,人类正在为更好地生存而努力进取,然而,其中有些青年人却放弃了自力更生,开始重回“老家”,走上与父母窝在一起的老路。

在某些招聘会上拥挤的人群中,我们注意到有些年迈的老人,手上拿着好几份招聘单位的资料,他们并不是要发挥余热为社会作贡献,而是帮自己即将毕业的孩子求职。只是有时候结果令人失望,有的老人就说:“我的孩子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这次招聘会提供的计算机类岗位太少了。除了上海工程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其他有关单位都是需要游戏、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计算机理论方面的岗位几乎没有。”老人说完,一脸失望,其他家长也在旁边纷纷点头表示有同感。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学校里学习,没出来历练过,也没什么社会经验,因此,他们甘当“马前卒”,先试试深浅,感受一下职场的脉搏。不仅有父母替子女求职的,也有一家三口齐齐亮相招聘会的;有的父母会代替儿子给用人单位打电话,原因是儿子有点胆怯、不自信;有的父母还会直接致电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面试结果;有些父母不仅是儿女求职的“马前卒”,还是他们的“租房大使”。

小新是2010年毕业的,在北京四环外的一个村子里租住着一间平房。她一直觉得父母为孩子求职的事都是记者们编造的,一个念了那么多年书、已经成年的人怎么可能那么不自信、那么缺乏勇气呢?

这天她终于亲眼见到了这样一幕——

一位六十来岁花白头发的老人向她打听这个村子的房源、房价情况。小新一边向老人介绍情况,一边跟他攀谈了起来。原来这位老人的儿子今年7月份毕业,已经与北京的一家公司签好就业协议,谈好了上班时间。但是他觉得儿子来北京的话,人生地不熟,就只好自己先行,前来找地方。

望着年纪一大把、一个人在北京奔波着为儿子找房的老人,小新才明白,原来她听说的那些事情都不是空穴来风。她不由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如果年轻人连这点小事都无法“摆平”,连这点闯荡的勇气都没有,那以后如何经受职场的风雨、人生的风雨?

招聘会上有父母代儿女填写报名表、替孩子给人力资源部门打电话的,生活中有父母为孩子租房的,这反映了什么问题?难道是父母历事多,脸皮比孩子厚?或者是父母比孩子能力更强,更有自信?父母替孩子办事,孩子的确可以享受成果,但他们肯定得不到成长。为什么这些年轻人拒绝独立面对社会、拒绝成长?

有些年轻人缺乏自理能力,上大学了也得让父母一周或一个月来一次学校,为他们洗好衣服,买好一个月所需的生活用品。这些孩子到社会上,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什么都不敢做,怕被偷、怕被骗。这种心理完全是不想成熟、拒绝长大的表现。总有一天,父母会老去,那时,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打点一切,更要承担起养家糊口、赡养父母的责任。所以,今天拒绝成长,就意味着将来拒担责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拒绝长大,拒绝有责任感、成功的人生?

所以,不管是与父母“蜗居”在一起,还是让父母代劳打用人单位电话,都只能推迟你长大的时间,但有一个事实无法改变——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早晚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你可以暂时偷懒,但不可能一辈子逃避责任,因为这是你应该承担的。

与其抱怨,不如面对

人生加油站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讲原则的,我们不想投机取巧,但每当看到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却因为插队先拿到票,真的很不服气。他们放弃了原则,却因此省了十几年的奋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禁不住心生疑惑,这份坚持到底是对还是错,到底值不值?我们甚至抱怨这个社会,为什么如此不公平,为什么大家有规矩不遵守反而可以获利、可以活得优游自在,而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人却要受罪呢?失望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现实有意折磨你,与其抱怨,不如面对。

俗话说,自家萝卜天大个儿,家长眼里出天才……父母总觉得自家的孩子哪里都好,稍有特长,在家长看来就是天才;即便有不好的地方,那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好,是学校老师的不好,是社会不好,自家孩子绝对不会不好!很多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就是这样被父母培养出来的,但这也同时“培养”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感——感觉自己很优秀,但别人不认可。当他们走上社会后,一天能说八九遍“这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们没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职场规则;另一方面是他们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位置。于是,他们总是抱怨:为什么那些总打小报告的人、马屁精们总能得到好工作,而干得多的老实人不仅升迁无望,反受人欺负、打压;为什么没有多少能力的“花瓶”拿的工资反而比自己高;为什么老板只重用那个人,而我干得这么多,还是出力不讨好……在职场上他们牢骚满腹,在生活中更觉得有无尽的不平事。

一位女明星为灾区捐款时曾说过一句惊人的话:“明星赚钱太容易了!”是啊,普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明星接个广告赚得多。

几年前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热帖《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更是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拥有和大都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

热播电视剧《蜗居》又一次让人思索现实与爱情的关系。女人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男人?是为了省下钱来跟你约会、买新衣服,每顿只花5块钱吃饭的男人,还是给你一张金卡,告诉你只要碰到喜欢的衣服就随便买的男人?面对这两种男人,你会选择哪一种呢?想必选择后者的人更多一点吧。

这就是生活的不公平。你越是抱怨,就会发现生活中越是有无尽的“不平”和烦恼。飓风、海啸、瘟疫、地震、饥荒,这些灾害是大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惩罚,但它们发生在某些地方,上帝对那里的人公平吗?那些因贫困而将要辍学的学生,社会对他们公平吗?有些人一生下来就身有残疾,人生对他们公平吗?

要知道,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人生本来就是于不公平中寻找平衡。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标志着你在逐渐走向成熟。

你的父母为了使你长大后不自卑,一直努力让你觉得自己与众不同,所以,你总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但是,他们唯独没有教你如何正确认识现实,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就像海伦·凯勒,她比绝大多数人似乎都要悲惨,但她硬是在不公平的命运中昂首走出了光辉的轨迹。

海伦·凯勒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不退的高烧使她陷入重度昏迷。当她苏醒过来时,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灵巧的小嘴再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坠入了痛苦的深渊。这个19个月大的孩子来到世上时是那么纯净、可爱,承载了父母那么殷切的希望,她本可以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是她丧失了视力、听力、语言表达能力。生活对她公平吗?换做我们,除了大喊“这不公平”外,还能做什么?

在黑暗而无声的世界里,海伦并没有放弃,正像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非人折磨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的:“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拥有最后一种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在导师安妮·莎莉文的指导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带来的精神痛苦。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尝试和其他人沟通,还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拉德克利夫学院,不仅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还成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热爱生活,接受了生命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以仁爱回馈全世界。

海伦没有抱怨生活对她的不公平,而是把“我只看我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以及“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作为座右铭,时刻鼓励自己。因此,我们这些相对幸运的人,还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抱怨,学着成熟地接受现实。

电视剧里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

人生加油站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现实的,不要相信电影,那只是个宣泄情感的世界;电视剧也只是把现实传奇化的工具。别做白日梦了,相信眼前的现实,放弃虚幻的想象。

我们这个时代,电视普及,大多数年轻人都是看着卡通片、谈论着卡通片里的人物长大的。对很多人来说,电视的魅惑力实在是太大了,很少有人能控制住自己不去看,除非家里没有电视。

电视导演、编剧都在极力迎合大众的心理,在剧情上,他们会不断地制造笑料,创造无数个戏剧化的巧合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塑造上,坏人都清一色是面目丑陋的小人嘴脸,王子总是那么风度翩翩,而公主或者灰姑娘永远都那么美丽、善良、不食人间烟火,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总是能一一化解。就如五百多集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正义的喜羊羊一族始终没有被灰太狼吃掉,喜羊羊永远都那么聪明、充满智慧,能克服万难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而灰太狼或者蠢得让人发笑,或者无论多么凶残、多么横行霸道,终归还是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受到应有的惩罚。有时这些生动的情节完全左右了你们的心情和感受。

可惜,生活并不是电视剧,每个人的人生问题也不能在电视剧里得到解决。我们应该思考一下电视剧里缺少什么,也许正是缺少一种勇于揭示现实的犀利和面对现实的勇敢吧。在武侠剧里,一个男人从无名小卒成长为武林高手,每每都是机缘巧合得到了武林秘籍,成为一代宗师;在偶像剧里,帅哥、美女们的生活总有接连不断的精彩和惊喜,一会儿去咖啡屋,一会儿去郊游,从不用工作和奋斗……

于是,单纯的你们也想过电视里那般精彩的生活,但电视剧中的许多场景绝不代表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天天泡在咖啡馆里;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非总能机缘巧合得到秘籍或贵人相助……这一切,聪明的你都懂,也知道电视剧里的生活是虚拟的、夸大的,但你还是会模仿他们——大到演员的生活方式、言行举止,小到兴趣爱好、服装发饰,都是你们疯狂追逐的对象。可能你认为这代表时尚、个性,或者在内心里,你还一相情愿地把电视剧当作生活的升级版,相信这样的事情总会发生。而这一切做法和想法都会降低你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和应对能力。

所以,从对电视剧的妄想中解脱出来吧,真正的生活与电视剧是完全不同的。当你开始步入社会,为生存而工作,为生存而奔忙时,你就会明白当初沉浸在电视剧中不能自拔是多么幼稚、荒唐的事了。早一点醒悟,早一点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才能早一点为切实有用的事情而努力。到那时,经历过人生历练的你将会发现,现实的生活虽然没有电视剧里的生活那样精彩,但自有平淡、安宁的幸福。

父母再怎么宠你,你都不是真正的公主

人生加油站

在家里,在这个专属于你的宫殿里,也许你是公主,老爸、老妈会无微不至地关怀你,给予你他们能够给予的一切。然而,一旦出了家门,踏入社会,有了工作,感受过人间的冷暖后,你才发觉你只是也只能是父母眼中的宝贝和公主。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iiread 】

动物界有一种现象:许多动物会把它们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者护在翼下,怕它们遇到危险,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后,它们会毫不留情地将孩子赶离自己身边,让它们去经风雨、练本领,甚至不给它们回头路。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绝处逢生;因为没有退路,所以孩子才能勇往直前。事实上,含在嘴里、护在翼下和赶离身边,都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只是在让孩子经历风雨、锻炼生存本领这一项上,人类不及某些动物有智慧和远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系列与独生子女相关的问题都浮出水面。父母那一代人因为吃过太多苦,走过很多弯路,过早品尝了生活的不易与艰辛,所以,他们就把自己的孩子视若掌上明珠,事事都代劳,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这些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性,不知道生活的艰难,不爱惜所拥有的东西,自私、不懂与别人分享。小时候他们是不讲礼貌的小霸王,能旁若无人地独享美食;长大后,他们是“彼得·潘”,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赚钱。在工作中,他们不堪重负,稍有问题就嚷着离职;在感情生活中,他们自己可以任性撒娇,而对方只有当包容者的份。

在父母羽翼下长大的乖宝宝们,该清醒了,你们可以把父母当仆人,可以刷父母的信用卡周游世界,可以无所顾忌、不皱眉头地买各种名牌化妆品和衣物,毕竟这些都会使你自我感觉良好。但这些做法儿也会使已经成人的你误认为自己就是公主就是王子,就应该得到公主、王子的礼遇。岂不知,你真正独立的人生还未开始……

过早地享受了物质生活的优越,一旦生活有变故,那么你很难有翻身的能力和勇气。所以,心怀公主梦、王子梦的孩子们,被父母或者被“4+2”组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坏的孩子们,你们该长大了。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像父母一样宽容你、宠爱你,与其将来受苦,走弯路,不如现在就学着长大、成熟。

不要抱怨没本事的家人

人生加油站

其实父母有多少钱、多大权本质上与你无关,他们的钱和权都是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和血汗换来的,是他们的财富。他们只有养大你、教育好你的责任,因此,做子女的没资格向父母一直索求,因为你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除非你愿意承认自己百无一用。同理,没有权势的父母就更不用觉得愧疚了,因为下一代的幸福与你的身份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他们有本事,有出息,就自己出去挣钱、出去闯荡。

beyond乐队有首歌叫《真的爱你》,唱的是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很多人都喜欢唱:

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

教我坚毅望着前路

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

没法解释怎可报尽亲恩

时下,中国的有钱人真是多如牛毛,搞开发、创实业、办公司,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成为不同级别的富豪。不得不承认,有钱有诸多便利之处,有钱人绝对是穷人心中的偶像、眼羡的对象,生在这样人家的孩子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不优越都不行,想不当“皇帝”、“公主”都不行。

这些富家子弟,也就是时下所说的“富二代”,家里豪华如宫殿,有精美的家具,有众多的佣人;他们出外像大爷,穿名牌、开好车;再加上父母神通广大,他们从幼儿园到大学,从上学到工作从来都是无忧无虑。据调查,富人的孩子将来还是富人;有些领导干部的孩子,将来还是领导干部。比如,公安局长的儿子毕业后就安排在公安局,市长的儿子毕业后就安排在市政府,而下岗工人的儿子就只能凭自己的本领谋生了。

有些人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自打出生就比别人高,所以他们前进的步伐跟别人也不一样,普通人跟他们比,就像步行的人永远撵不上开车的人。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比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智力开发得早,将来还可以读好学校,可以出国深造。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正因为如此,没有人不想成为富人。

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不仅会乖巧地照顾生病的家人,还懂事地学做家务;他们吃不好,穿不暖,等到该上学的年龄,还要抽签决定兄弟姐妹哪个去上学……有的孩子好学,成绩也优秀,但家里实在供不起,他们就只能过早地进入社会打工赚钱,然后找一个相同条件的对象早早结婚生子。不同出身的人,人生轨迹就是这样不同。

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时代。如果有了“好”的父母,就会有好的工作、好的婚姻,人生的道路就会平坦很多;如果没有那样的“好父母”,你只能靠自己找工作、买房子。而很多所谓的“肥差”、所谓待遇优厚的工作,却不见得是你努力就能得到的,即使你已经比别人努力了,但生活现状可能还是远远落后于他们。

也许,这时候你会忍不住抱怨父母,抱怨他们没有给你优渥的生活条件,抱怨他们没能给你更高的。在怨天尤人时,你不妨想想事情的另一面: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过惯了依赖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追求、没有爱好、没有责任感、缺乏意志力……只是整天躺在父母为他们安排的安乐椅上,不求上进,怕苦怕累,这种生活使他们缺乏自立精神,其结果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抱大的孩子不会走。

人需要拼搏,这样生命才有意义。富裕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可能是深不见底的陷阱,也有可能是成功的阶梯。因为肥沃的土地上不一定能长出好苗,假如父母施错了肥,或不耕耘、不教育,那么谁都说不好这片土地上能长出什么。

如果你还在抱怨自己没有多少门路,父母没有本事,那么从现在开始,请停止抱怨。我们虽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和起跑线,但可以选择对待困难和人生的态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别人比明天。”这句话曾经感动过无数人,也让许多有志气的“贫二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对未来充满期待。不管是谁,只要拼搏,光明大道就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