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论财(2 / 2)

调教大明 淡墨青衫 0 字 2022-02-12

皇太后的声线变的尖利起来,语气也有些刻薄的味道,若是以前,万历就跪下请罪了,不过最近张诚和张鲸回报,御马监和锦衣卫,还有东厂都慢慢掌握在手,加上废立风波之后,绝不可能再有人试第二回,哪怕是眼前这位母后也不行,他的胆气壮了很多,今日之事,也是皇后的鼓励,他总不能如襁褓中的幼儿,始终不敢在母后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p>

在皇太后的讥嘲面前,万历只是微微低头,语气还是带着一点固执:“儿臣愚昧,还请母后训斥。”</p>

“唉,吾儿长大了。”</p>

这一次话语和上次相同,但感觉是远远不同了。</p>

李后看着万历,缓缓道:“吾儿自觉张四维比张先生如何?”</p>

“怕有不如。”</p>

“申时行呢?”</p>

“这个,申先生操守极好,能力也佳,现在是不如,将来则未必……”</p>

“将来的事就等将来再说吧。”</p>

李太后其实对申时行早有观察,这个姓申的是状元出身,聪明当然没话可说,处理处务也是明快果决,十分得法,要不然张居正也不会叫此人入阁。</p>

但李太后以一个商家女儿和太后的双重属性察觉了申时行的最大弱点,这个弱点是性格里带出来的,几乎无法弥补,但眼前的皇帝儿子对自己这个老师又是无比欣赏,这使得太后没有办法如实告之。</p>

她只能另外设法。</p>

“皇帝还记得小时候的事么?”</p>

“母后是指?”</p>

“你少时,你父皇经常在后宫和我们母子聊天,经常提起裕王潜邸的事情,你可记得你父皇最常说的是什么?”</p>

“这个……”万历对父亲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冯保和张居正先后取代了他早早逝世的父皇在心底里的地位,如果不是母亲特别提起来,他还真的不记得当年的事情了。</p>

这么一提,比较常人确实聪明的万历想了起来,微笑着道:“母后是说,父皇经常提起在裕王潜邸时入不敷出的事?”</p>

“嗯。”李太后道:“当年为娘过二十岁生日时,你父皇答应花五十两黄金打一副头面赏给我,后来一直到生了你,你皇祖父又愿见你,你父皇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好是好,却还是没将这打头面的黄金给凑齐,一直到进了宫当了皇帝,这才叫内库拨了金子出来,到底将这多年的亏欠给弥补上了。不过后来为娘想贴补一下娘家,你父皇却是怎么也不肯了,倒不是他小气勒掯,实在是内库也没钱了……隆庆三年,高大胡子和张先生一起上奏,外朝只有银不到百万两,最多拨给内廷二十万,九边要用钱,当时俺答又要入边,京师气氛十分紧张,赏给将士的钱不可不给,等到隆庆四年,外朝剩下不到四万,内廷的银子除了一些金瓜子银笔架一类的玩意,竟是一万两都不到!”</p>

李后这么长篇大论,万历先只是微笑着听,后来神色就渐渐严肃起来。</p>

嘉靖年间到隆庆年间,虽然有徐阶和高拱先后拨乱反正,不过几十年的积弊一时半会难以尽弃,而且徐阶本身长于政争,是一个政争老手,但施政的水平有限,高大胡子是一个清理吏治的好手,手腕高明且狠辣,但在经济之道上也很一般。</p>

只有张居正从隆庆末年到万历九年,这十年间,真真正正的做了一些事情。</p>

太后悠然道:“吾儿知道外廷现在有多少银子么?”</p>

“怕是有近四百万银。”</p>

“这只是户部的存银。”李太后眼中满是笑意,脸上的神情也是特别满足,她笑着道:“太仆寺,光禄寺,内承运库,兵部,工部,哪个部没有存银?告诉你吧,各部寺与内库相加,存银最少在两千万两以上!”</p>

“这么多!”</p>

万历也震惊的难以言表,他虽然是皇帝,但大明的帐实在是一本糊涂帐,工部可以有财权,兵部也是一样,户部说是度支天下财赋,但税收不在它,全部收入当然也不可能尽在户部掌握之中,而是全散在中枢的各部门之中了,加上按年解入的内库金银,确实是很难得到准确的全部数字。</p>

“通州储粮,在三千万石左右,张先生的密奏中说,太仓储银数百万,通州之粮数千万石,只要常年有这样的储备,流水不腐,国家的开支用度有常,天下就会十分安稳,绝不会出事。九边各镇,只要督促诸将练兵,粮食开销财权尽在国家之手,对外可以御侮,对内,也不怕有人想造反!”</p>

说到这,李太后的眼神变的无比犀利:“这样的当家人,你想放走他,我问你,你能找到比他更强的人?”(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