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铁打的心防用兵劝(中)(2 / 2)

毒清 没落皇朝 0 字 2022-02-14

“广州是个什么地方?”</p>

“五口通商的商埠!”</p>

“这英夷与长毛贼。还是一瓜葛也没有吗?”</p>

洪秀全的老家在哪里?朝廷自然是知道的。这位屡试不中。籍贯朝廷那边自然会有的,洪秀全、广东花县、拜上帝教、江宁,这条线串联起来,不误会都难。</p>

“有!还是莫大的牵连!”</p>

这下曾国藩也服气了,若论看大局的眼光,自己不如这个杨老三,而左宗棠也是一脸的钦佩,这话出来之后。左宗棠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硬是挥不去洪秀全与英夷之间的关系,阴谋啊!</p>

“曾夫子,你知道西面有个印度吗?”</p>

“略知!”</p>

“你知道英夷是如何统治印度的吗?”</p>

“不知!”</p>

“那你知道什么?孔孟礼教,是不是有句话叫做,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p>

“有!”</p>

“那曾夫子,如今你是穷呢?还是富呢?”</p>

“富!”</p>

“那我再问你,这天下是什么?是我大清的国土,还是世界寰宇呢?”</p>

“若这天下。有大有,大则为世界寰宇。则是我大清!”</p>

“到了这个时候,还开口狡辩,林公有言,睁眼看世界?你睁开这双眼,独独只看到了大清国?而不见海上蛰伏的海兽,西北盘踞的饿狼?</p>

杨老子看你,只是个身富心穷之人,看你如今衣着华美,肚子里却是一文不值的玩意儿!</p>

君君臣臣,君有为君之道,臣有为臣之道,你曾夫子的道在哪里?继续蒙蔽圣听,愚弄天下百姓,带着四万万百姓,步上印度的老路吗?</p>

来呀!把我准备的东西抬上来!”</p>

到这个时候,杨猛已经不是心平气和了,疾言厉色仿若喝骂一般,曾国藩、左宗棠、罗泽南,三人却是在喝骂之中,垂头长思,有些话就怕出来,出来之后,难免就会有些想法的。</p>

“这是《印度沦陷记》,时间还算充裕,这本书只是写了一个大概,区区几万字,对你们来不是什么难题,都瞧瞧吧!”</p>

有关印度沦陷的东西,不仅印度有一些,在英吉利一些歌功颂德的书里,更多!杨猛要整理这个,只需从英吉利买几本书,找个翻译,一个月之内就能出书。</p>

杨猛的暴喝也引来了塔齐布和李续宾,曾国藩在看书,罗泽南上前吩咐了一句,两人也就悄悄的离开了。</p>

一本《印度沦陷记》寥寥数万字,对曾国藩这样的读书人来,大略的看完只是三五分钟的事儿,可就是这么一本薄薄的册子,曾国藩却翻到了日暮西山。</p>

左宗棠和罗泽南,站在曾国藩的身后也大略的看了几遍,两人脸上的神色,都不怎么好。</p>

杨猛编纂出来的玩意儿,肯定是极为片面的东西,但英吉利侵占印度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杨猛怎么诋毁诬蔑,都是不为过的。</p>

“杨军门,这书是……”</p>

看完了这本《印度沦陷记》,曾国藩的脸上也是阴沉一片,再联系一下杨猛之前的,英夷其心可诛啊!</p>

“林公任职云贵的时候,在滇西找商人了解到的,这毕竟不是出自官途,所以林公的想法,只是把这本册子传给后来人,并没有上报朝廷的意思。</p>

曾夫子,你也知道,杨三与林公共事过一段时间,林公也想栽培杨三,只可惜杨三鲁莽驽钝,只是个带兵的料。</p>

这次杨三力挺左季高出任岳州府,也是为了圆林公的一个念想,林公有言,平西北者左季高!左季高在长沙一战之中,表现的可圈可,杨三这才有了机会。</p>

不知曾夫子看过这个之后,作何感想啊?”</p>

林老虎无疑是个极好的幌子,加上左骡子在一旁敲边鼓,杨猛就不信,不能在曾涤生的心里植下野草。</p>

“其心险恶,其法恶毒,其人当诛呐!”</p>

能逼着曾夫子出这番狠话,显然是自己的册子起了作用,看来这读书人还得用书本来对付啊!省时又省力!</p>

“你曾夫子打算怎么做?”</p>

“据折上奏!”</p>

“那这事儿就废了!算我白了!咱们今天就这么着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p>

完之后,杨猛起身便走,浑然不听三人劝解的话。</p>

“杨公!你怎么办!曾涤生就怎么做!”</p>

这话曾国藩的就有些过分了,杨公,杨老三才多大?这曾夫子也是真无奈了,这不就跟撩闲一个样吗?</p>

你把这兴头给聊上来了,转身就走,留下的人可就火急火燎了。</p>

“杨公不敢当,这话听着折寿,我怎么,你也不用怎么办,我只有四个字,明事难成!剩下的你自己再体悟一番吧!”</p>

杨猛回头又要走,曾国藩却开口把他留住了。</p>

“杨军门,即使暗做,咱们也没钱呐!而且这事儿,不通过朝廷,咱们也做不成呐!”</p>

将英夷与长毛贼联系起来之后,曾国藩也知道事态严重了,这事儿不是事儿,印度就是前车之鉴,亡国灭教呐!</p>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www.mimiread.com 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无论是从护国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护教的角度出发,曾国藩以最快的速度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事儿的突破口,还是在杨老三身上。(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