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挖儒家墙角(2 / 2)

刘备趁机说道:“学生想的是在辽东开设许多学堂,让每一个孩童都能读书识字,他们不仅仅要学习儒家经义,同时也应该对所有的知识都加以涉猎,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卢植眯起眼睛瞥着刘备,语气变得有些森冷。“你是想让士子去钻研那些奇技淫巧,还是想让百家复起,和儒家并列?”

先秦之时百家争鸣互不相让,诸子百家为了大道之争甚至可以挑起灭国之战,秦朝以法家思想统一六国但旋即灭亡,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

倒是儒家,自从被孔子创立之始就难以适应乱世,甚至连创始人孔子都在各国接连碰壁,直到天下大定,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皇权,这才给了思想较为中正的儒家机会。

广川人董仲舒独辟蹊径,上书汉武帝,希望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开创性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大一统”学说,深得统治者喜爱。

在此之后,儒学在一代代软骨头“大家”的阉割和扭曲之下,变成了封建统治者愚民的利器,这才正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中国近两千年之久。

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已经是所有世家借以踏上官途的敲门砖,几乎每一个书香门第都有其尊崇的儒学经典,家中子弟甚至将毕生精力都用在某一中,比如汝南袁氏专修孟氏易学,弘农杨氏精通欧阳尚书。

卢植虽然博览众家,喜欢钻研经典却又不拘泥于字句,在这个时代算是相当卓尔不群,但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坚定的儒家弟子,无数前人经过无数努力才得来的地位,他怎么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了?

刘备知道卢植心中所想,也明白儒家弟子的坚持,但他早就预料到卢植会有这种反应,心中也早已有了说辞。“敢问先生,现在的儒学是否还是孔子的儒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其中法家、道家、阴阳五行皆有,他是不是让这几家和儒家并列了?”

“董子所言,皆是儒皮法骨,以儒家之名行法家之实,和圣人之道不知道偏离了多远。”卢植老脸微微一红,有些难堪地说道,他一生正直,根本不屑于在这种问题上说谎。

“那再问先生,孔子和孟子才学远远胜于董仲舒,为何他们四处碰壁,而董仲舒将儒学带上殿堂,成为正道?”刘备继续追问。

卢植沉吟片刻,“或许董子更知道顺应时代。”

“这就对了,就像古人用石斧木棒,春秋战国用青铜兵器,我们现在用钢铁制成的环首刀一样,所有的事物都要经历时代的筛选,去增加新的,有活力的东西,剔除不适合时代的糟粕。董仲舒那一套也过了三百年了,许多东西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我们是时候再次做出改变了,而先生你,就将是这个时代举起变革旗帜的那个领头人。”刘备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撑着膝盖,恳切地说道。

“你这竖子,是早已想好了说辞来对付为师吧?”卢植定定望着刘备,仿佛不认识这个弟子一般。

过了半晌,卢植忽地笑了,他悠然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背负双手向船舱内走去,“太突然,你说的太突然了,让老夫仔细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