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镇南堡(2 / 2)

双方话不投机半句话,险些就要双双拂袖而去,还是荀彧出言相劝,总算是说动了枣祗,让他去夷州看看,要是不中意,再去交州也行,就这样,枣祗才不情不愿地来到了海外。

“公瑾——”

正在众人说笑之时,一行骑士风驰电掣地赶到码头,为首之人隔着老远便大声呼唤起挚友的名字。

“是孙伯符来了。”周瑜开心地笑了。

正好船工们已经搭好了登岸的长板,众人相让片刻,最终还是周瑜居首,第一个走下了甲板。

“远远看见旗号,就知道是贤弟来了。”孙策大笑着迎了过来,拉着周瑜好一阵嘘寒问暖,若非两人都有家室,旁人简直要以为他们有断袖之癖。

周瑜同样满脸笑容,但相比孙策就含蓄了许多,寒暄几句,便开始介绍随行而来的官员。

之前孙策上书称夷州蛮荒之地,缺乏足够的人口物资,也缺乏有经验的官员,急需朝廷支援,但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短短半年时间,朝廷就把人才给送来了。

此次前来的枣祗、杜袭、黄权等人都是闻名一时、德才兼备、有丰富从政经验的俊才,再加上十几名幽州书院出来的年轻士子,周瑜每介绍一人,孙策脸上的笑意就浓一分。

这一年多来,他身兼军政重任,忙得不可开交,如今有能人相助,他终于可以专心于军务,放手清剿频频来犯的土人了。

除了高端人才,朝廷还送来了数百名工匠和海量的工具、农具,这些都是无偿支援夷州的,一切支出都是朝廷掏腰包。

得到优待的不仅是孤悬海外的夷州,在塞北、凉州、荆南、江东,每一个新开发地区,朝廷都实行类似的优惠政策,如此豪爽的大手笔让人看得心都颤,但奇怪的是,朝廷仿佛就是有着用之不竭的财源,民间甚至有传言,说是当今天子有仙人垂青,赐下了聚宝盆,放在那里都往外蹦金子。

佳客自远方而来,自然要隆重地款待,当夜便是一番畅饮,就连主持宴席的孙策之弟孙权都喝得酩酊大醉。

不远处的会厅中仍然欢声笑语不断,宴席的正主——孙策、周瑜——却并肩坐在月光下,眺望着远处星星点点的亮光。

“半年时间不见,这座镇南堡的围墙竟然都变成石砌的了,真是不错。”周瑜拍了拍身下的石墙,石墙是上等青石修筑,虽然形状不一却格外坚固,颇为实用。

“没办法,土人神出鬼没,只能不住地扩建,将围墙加高加固,最初的镇南寨,现在都成镇南堡了。”孙策苦笑着指了指远处亮有灯光的建筑群,“除了住在堡中的,其余民众都住在那里,同样有高大的围墙,还有八个岗亭,十二队巡哨。”

“土人之前可没这么厉害。”周瑜微微皱眉。

“谁知道呢,等把这些人才安顿下来,我就带人进山清剿,不能让土人成了气候。”孙策说道。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汉昭烈帝》,微信关注“优读文学”看小说,聊人生,寻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