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殖民(2 / 2)

况且,流民起义破坏太大了,烧到之处,烧伤劫掠,好似蝗虫一般;而看似威胁较小的流民起义,一旦没有快速扑灭,会酿成毁灭大火。</p>

明末时,李自成、张献忠等义军,多次败于明军,可谓是屡战屡败;可是因为某些原因,就是迟迟难以扑灭起义军,最后明王朝被起义军覆灭了。</p>

多年的经历,告示赵朴,不要轻视任何一个敌人,对敌人轻视、放纵,只会留下祸端,最后把自己活活坑死。</p>

"陛下,唯有轻徭薄赋,降低赋税,百姓必然负担减轻!"李纲说道,"此次平叛之后,不如对叛乱区域,减税三年!"</p>

赵朴点点头,又摇摇头,这个策略,治标不治本,眼神看先了赵鼎。</p>

赵鼎道:"唯有召集流民,加入军伍,在前线边疆屯田,以供军资!"</p>

赵朴点点头,这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召集流民加入军伍,将军队变得庞大,战斗力也稀释了,又加重了财政负担。而最为忧虑的是,屯田制度高耗低能,得不偿失。</p>

又问了几个臣子,答案也差不多相同。</p>

或是整顿田地,清查田税;或是整顿吏治,治理腐败;或是压制土地兼并;或是将流民编入军伍。来来回回,就是那三板斧,多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p>

多数策略,只能起一丝效果,长远看来,是失策的;有些政策,看似英明,其实执行起来,困难重重。</p>

比如轻徭薄赋,降低赋税,这根本不可能。此刻是宋军决战的前夕,宋朝必须维持高税收,府库充足,这样抗金才有钱财,不然走轻徭薄赋,倒是有利于百姓,但是不利于国家。</p>

而整顿田地,清查赋税,更是不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的基层政权,都是被宗族和士绅势力把持,他们有的是办法,隐瞒田地亩数,将上等田说成下等田,而将一些贫民的下等田说成上等田,将田税转嫁到贫民手中。</p>

而整顿腐败,更是不可行。在二十一世纪,尚且是腐败严重。而此时,仅仅是宋朝,识字率低下,法制意识淡薄,地方到中央政权,全被士绅把持,十个人九个贪,根本没法治理。只能是整顿一下,好上一段时间,过后恢复依旧。</p>

而压制土地兼并,更是无稽之谈。开国时,经历战争,人口大量死亡,可以较好分配土地;可是随着人口数量增多,土地兼并也会随着扩大。</p>

土地兼并,是符合商品经济规律的,违反规律,必然受到惩罚。想要抑制土地兼并,唯有大规模发动战争,最后人口户数,十不存一,自然能压制土地兼并。</p>

而赵朴从来不想要压制土地兼并,他不觉的靠一人之力,能单挑了整个地主阶级。</p>

赵朴的脸色变动的阴沉了起来,在场的臣子们也觉得忐忑不安,显然他们的话,并不能让皇帝陛下满意。</p>

銆愯鐪燂紝鏈€杩戜竴鐩寸敤鍜挭闃呰鐪嬩功杩芥洿锛屾崲婧愬垏鎹紝鏈楄闊宠壊澶氾紝www.mimiread.com 瀹夊崜鑻规灉鍧囧彲銆傘€?/p>

"流民动乱,原因很多,说一千到一万,就是土地数量不够,难以养活足够的百姓,故而,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赵朴平静道,"各位卿家的办法很好,只可惜治标不治本。朕倒是有个一劳永逸的办法!"</p>

在场的臣子立即竖起了耳朵,李纲不由问道:"不知是何种法子?"</p>

"殖民!"</p>

赵朴提起笔,在宣纸上,写了两个大字。</p>

"殖,养殖,放养;民,百姓,民众。要好似,放养牛羊一般,放养百姓!"赵朴说出了对"殖民"的理解含义。</p>

"吃饭问题,是第一问题。只有解决好吃饭问题,才能谈及教化。连饭也吃不饱,谈论礼义廉耻,谈论忠君爱国,谈论北伐大业,谈论千秋功绩,谈论文成武德,都是水中月,镜中花。"</p>

"而人力有时尽,良田的数量是有限的,在高明的一些君王,也无法变出土地。而一些山地、沙地等,土地肥力有限,不适合耕种,强行开发,只会破坏水土!"</p>

"为君王者,当以开辟土地为先。商代时,土地仅仅有河南一部;可到了秦朝北到河套,南到大海,西到四川,东到大海;而到了汉唐时代,扩张到了西域,扩张到了东北;而到了我朝领土萎缩,如今更是划江而治,苟延残喘!"</p>

"开辟领土,扩大领土,不为扬名立万,不为后人敬仰,只为子孙争取生存空间!"</p>

"草原民族也是频繁南下,也是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只是他们以杀戮为主,以破坏为主;而我朝争夺生存空间,以弘扬圣人之道为本,以种田为主,以缓解人口压力为目的,建设创造为根本!"(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