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江山姓刘,还是姓袁?(2 / 2)

那些年纪轻轻就早夭的帝王,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你就没想过其他的可能?

我告诉你,文官收买内侍宫女是最容易,也是成本最低廉的一件事。

同时给内侍宫女灌输皇帝残暴不仁,民不聊生的观念,必须纠正帝王的种种倒行逆施的行为等忠君爱国的想法,不用费一兵一卒,不用花费几个钱,就能让这群被洗脑的内侍宫女铤而走险,还查不出任何问题。”

刘珩一脸震惊,不能置信。

他讪讪然一笑,“哪有你说得这么严重?宫里的内侍太监,自有制度监督。就算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也不是这么个灌输法。”

叶慈嗤笑一声,“如果,我只是说如果,如果我现在开始,同宫里的年轻内侍打好关系,安排他们读书,并以读书人要求他们,让他们打心眼里认定自己也是个读书人,有着高贵的品格,有着读书人的节操。

然后灌输读书人为官之道,帝王若是倒行逆施,必须劝谏。若是劝谏不管用,以读书人的节操就算是拼上性命也要终止帝王的任性胡为。同时,给他们钱让他们升职,一路高升,最终升职到帝王身边。你猜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刘珩浑身一激灵,出了一身白毛汗。

“真,真能如此?”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财力,一代接一代像是接力赛一样坚持这么做,关键时候,砰……”

叶慈一拳头砸在桌面上,望着刘珩:

“关键时候一举就能定乾坤,改天换日,换上听话懦弱的皇子登基称帝,不过是旦夕之间而已。文官能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说说,陛下会信任文官吗?他肯放手让文官去打压武将勋贵吗?不会的。

如果没有袁友仁,陛下迟早会启用内侍来制衡文官武将,只是如此作为必然会遭到天下骂声。启用袁友仁则不一样,天下人都去骂袁友仁,骂他蛊惑陛下。陛下则随时能抽身事外。换我,我也用袁友仁替自己背黑锅。”

“你你你……”

“我什么我!我只是擅长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思考问题罢了。”

刘珩:“……”

他无从辩驳,因为叶慈说的太有道理。

他自己想了想,若是自己坐在龙椅上,是不是也会启用类似袁友仁这样敢拼敢冲胆大包天之辈为自己披荆斩棘,打破僵硬的局面?

会!

一定会!

这是帝王的劣根性。

任何人坐上皇位,必然凡事都要从自己的位置着想,如何巩固皇权才是首当其冲的要事。如何一言九鼎,让皇权压倒相权,则是帝王毕生的追求。

他颓然,“这么说,我还不能指责父皇。毕竟,他做的事情,在他的立场是必然会发生的。”

“为什么不能指责。你当然要指责,还要大力指责。因为你的立场是皇子,是臣子。站在臣子的立场,皇帝当然不能任人唯亲,不能越级提拔,不能让一个人既管民又管军。”

叶慈义正辞严,一副正义使者的模样。

刘珩被她逗笑了。

“你不觉着你很分裂吗?”

叶慈笑道:“我站在陛下的立场考虑问题,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陛下的行为逻辑和原因。怎么做,则要站在自己的立场。这不是分裂,你应该说本王妃善于思考。”

刘珩笑着应是,“是是是,你说的有道理。如今奈何?袁友仁手握兵权,已经无人能制。除非父皇下定决心。就算父皇下定决心,也不会是现在。

或许是两年后,或许是年之后。届时,袁友仁膨胀到何等程度,难以想象。要知道,袁友仁从微末到权倾朝野也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翻遍史书,都找不出几个人能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内从教坊司爬到兵马大元帅。

其升迁速度,古今中外,世所罕见。前后五百年,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再给这家伙两三年,得膨胀到何等地步?莫非要成为一言九鼎的权臣?

一想到,有一天,袁友仁有可能带兵杀入京城,刘珩就急得不行。

这种可能,他坚信不仅仅他一个人预测到,文武百官肯定也想到了这一茬。却无人站出来拼死反对。

难道父皇就想不到吗?

还是说父皇早有计较,真要将皇位传给小十四?让袁家兄妹掌控皇宫内外,掌控朝堂?

将来,江山究竟是姓刘,还是姓袁?

紫笔文学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