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共商发展大计(1 / 2)

 “我是东方县长的校友,也是华夏人民大学的学生,而且和东方县长是同一届的。东方县长在我们华夏人民大学可是很有名的,是学生会干部。说起来,我还真有些惭愧啊,和东方县长比起来,我可差远了。不过,都是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我也不能落后啊。实不相瞒,我家很穷,家里为了送我上大学,借了很多的钱。我们农村实在是太穷了,我家一年的收入还不到两千块,上缴的各种税收和摊派就高达上千块。我有些不敢想象,就算是汉朝的时候,十税一,十税二也没有这么高。我总是在想,这是怎么啦,问题出在哪呢。前面的几个老同志说得都很好,如果能够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我们农民的税收和摊派减少了,日子是要好过些。可是,我要说的是,光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家想想看,就算一分钱的税也不交,我们井头镇的农民充其量也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离小康水平还远着呢。我家有六口人,一年收入两千,每天的收入还不到三十块。除掉税收和摊派就每天不到十五块钱了,再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不到三块钱,这日子怎么过啊。我家还等着我参加工作后还欠下的债务呢!所以我想啊,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发展农村的经济着手,经济发展上去了,农民的腰包才会真正鼓起来。我就想啊,这单纯的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太低了。我们镇处于丘陵地带,又不适合机械化耕作,亩产量还不到七百斤,按四毛钱一斤算,还不到三百块钱,还要交粮谷和税收。所以,我们要另外想想办法,改变这种单一的水稻种植农业结构。我前些天从报纸上看到,有些地方的农民实行水稻和鱼类养殖一体化的措施,经济效益很高,我看在我们井头镇也可以借鉴一下他们的经验。”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小伙子倒是从大道理说到小道理,从理论说到实际,说到了点子上了。看来,华夏人民大学还真是个出人才的学院啊。

“我是省农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我就从专业角度来谈谈吧。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基层干部大多数不懂农业技术,这也是制约我们井头镇发展的一大瓶颈所在。”这话一说,刘有才就坐不住了,说:“哎,你这个同志,这个话不能这么说呢?我们井头镇的干部可都是在农村长大的人占多数,不能说他们不懂农业技术吧。

这个农学院的年轻人长得高高瘦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起来很文静,可说起话来却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那我请问一下刘镇长,您认为自己懂农业技术吗?”这个年轻人叫孙超。

刘有才晃了晃脑袋,有些得意地说:“你问吧,农田里的活,无论是耕还是耙,还真没有我不会的。”

孙超哈哈一笑:“刘镇长,听您这么一说,我认为您充其量是一个技术不过关的农民,而且思想观念特别落后。”

“你说啥啊,我怎么技术不过关了?”刘有才这下急了,有些爆走的倾向。

“那我问您,我们现在的杂交水稻平均每棵的单穗重是多少?每公顷又是多少穗呢?”孙超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刘有才听了半响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