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变化(2 / 2)

连游秀才给戚廷岳写信时也忍不住酸熘熘的调侃,“早知道给你寻的几个养螃蟹的人这样能来钱,我早也这样做去了。”

后头还忍不住跟戚廷岳装装心酸,“若换了别人家做这生意,我少不得要想办法挖挖墙角的,唉,看在你的份儿上,兄弟我就流流口水算了。怎么样?有没有一种情比金坚的感动?”

其实还真不是没有人想来挖墙角的。只是周朦胧早有预料,她可不是头一天出来打山头的,见惯了别人的红眼和黑心,所以她早就把帮她养螃蟹的一家人给煳弄的好好的。身契在手不说,平时也非常照顾,早就叮嘱过刘爱民和张登前,不要光顾着赚钱,多给这外来的一家子人关心和照顾。

别的不说,就郭汪氏和刘氏初在沥北楼的那一段时间,那样的忙,可那家的孩子身上的衣裳,却是郭汪氏和刘氏熬夜做的。虽然没有什么精美的花纹,名贵的料子,就是农家做事人最常穿最廉价的布衣,送去的时候,那一家子就感动的不行,更别提后来张登前和刘爱民动不动有空了拎点酒肉过去喝一顿,没空了让个小厮去集市上切一块五花肉送过去。

这些具体怎么做的周朦胧并没有一样样的去告诉张登前和刘爱民,她的原话是,“值钱的不是那满塘爬的肥美的螃蟹,也不是那一家子的身契,而是人家一双会养出螃蟹的手。”

或许她如果真的条条框框的去教,不一定有张登前和刘爱民做的好。张登前和刘爱民其实天赋并不算好,不够精明,不够胆大,长的不够俊美风流。

他们到现在举手投足跟京城的普通公子哥儿还是很有差别,跟前胡重楼这样混迹市井多年的人也决然不同,总是有一种好似洗脱不掉的属于泥土气息的乡气,憨气。

但是或许就是这样一身改变不了的气息,最容易收买人心。哪怕是同样的手段同样的话语,他们俩出手,他们俩开口,好似可信度就比那些斯文俊秀的人要高的多。

收野菜收山货时往往能拿到更好品质的东西,更实在的价格,笼络这些比他们层次低一些的人们更是经常用最简单直接的路径,换得真诚和信任。

周朦胧有时觉得,这两个本来资质一般的人,到了她手里,竟然像是她挖到了宝一样。

不,她觉得他们是两块璞玉。

朴实无华,内心俊美。

除了池塘,刘爱民和张登前还连续两年在收山货时能带回另一样白蒲庄子没有的值钱东西。那就是人参。

自从头一年两个愣头青撞到了大运,后来他们每次去,那里的养参人都留着宝贝等着他们。毕竟养参人是在钻朝廷的空子,好不容易碰上两个面相老实口风紧的生意人,谁也不愿把辛苦钱浪费在别的风险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