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10(1 / 2)

烟雨入梦 南山秘史 0 字 2022-04-07

 庄晓梦从枫林禅寺回来,便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她深知,接收一些开导是一个层面,把开导转化成自己的行动,又是一个层面。很多开导都需要反复灌输,才有可能起作用,都有个过程。她想好了,以后每个月到枫林禅寺呆上一两天,听听悟明的开导,体会一下禅境。

晚上,她躺在床上,反复听着《自我救赎》悠扬的旋律,把歌词也背了下来:

那些馨香柔软的幸福

已坠入深处

蒙上青春幻化的尘土

多少辛酸换万人的瞩目

却用多少时光去习惯高处

哪里不胜寒谁又能清楚

那里没有满足谁又领情

欲望像是解不开的金箍

套住了疯想的头颅

那些渴望不及的幸福

藏进岁月的衣橱

蒙上光阴幻化的尘土

婆娑的世界无尽的沉浮

放下才能自我救赎

谁也不能逃脱宿命

这不安的旅行

像是不公正的旅行

再多的挣扎也不行

放下才能自我救赎

她想,怎么还是对那个人撇不开,放不下呢?当花瓣离开花朵时,还有暗香浮动,何况人呢?暂时不联系,放一放。

那天,庄晓梦和林平之来到枫林禅寺,悟明讲到了禅。

佛学里讲“有受皆苦”,只要是感受都是苦。经常我们接触禅学的人会问什么是禅。“禅”是佛教中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它的意思是静虑——安静状态下的思维和观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流变,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出现了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核心和精华。禅宗之“禅”,它是指智慧,智慧的心。如果你问禅宗的人什么是禅,他会说禅就是心,因为一切众生心里都有智慧。同时禅也可以指获得这种智慧的方法和得到这种智慧之后的境界。

今天主要说两个字,归属。

我们学佛、学禅,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归属的问题。归属几乎可以说是人作为个体的一个普遍的需求。我们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哲学著作里面,会一再地碰到他们对人类、对个体的人在生命旅途中这种孤独处境的思考。唐朝诗人陈子昂有一句名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句诗写出来,肯定也有他自己当时的一些生活背景,但是他也从形而上的角度,描绘出一个个体的人来到这个世界,那种孤独、怆然的感觉。天地广大,时空无限,一个个体的人几乎是被动地来到这个世界,他的归属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