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意(上)(1 / 2)

 <ins></ins>

虽然离开了长安,但漪如从不曾忘了李霁的书。</p>

起初,她让长安西市里的孔掌柜有任何新书到货,都送到老程那里去。可接着她就发现,自己离开长安之后,也不再有新书看。于是她又索性给孔掌柜去信,让他把新书先给自己捎来,她看过之后,再自己捎给李霁。</p>

老程的商号显然不简单,扬州也有分号。在京城专营南北杂货,在扬州则成了镖局。那店面的位置不起眼,却隔两三个月就会准时给漪如送些书来。</p>

而漪如每每收了书,也正好将自己看过的让人带去,这互通有无的日子,数年来从不曾间断。</p>

李霁的信里,话仍旧不多,只说说这些书他觉得哪些好看,哪些一般。如果有特别好的,他会多写两句。</p>

这信,言简意赅有言简意赅的好处。无论是吴炳还是小娟,他们虽然知道有人一直在给漪如寄闲书,却不知道那人在哪里,究竟是谁。</p>

他们恐怕很难猜到李霁头上。因为就连漪如每每一边翻着李霁给她寄的书,一边听人说起他的的传闻的时候,也总会觉得错愕。那个时不时在各处搞点事情,忙着打打这里修理修理那里的李霁,以及这个雷打不动按时给她寄书的李霁,必定有一个是假的。</p>

不过在吴炳和小娟眼里,漪如神神叨叨的地方多了去了,不止这一件。</p>

并且他们知道,漪如手上的这些书,都是能生出钱来的宝贝。</p>

当年,漪如随严祺到扬州赴任的时候,便已经发现,扬州乃繁华之地,文脉发达,读书人不少,卖书的地方也有不少。闲书作为消遣之物,乃深受读书人喜爱。故而除了本地出产之外,长安书市里的闲书也颇受欢迎。</p>

漪如去逛书肆时,就曾经见到有人来讨一本长安闲书的下卷,埋怨店主人不肯进货。</p>

她也觉得好奇,扬州和长安之间的商路通畅繁华,这般有人惦记的东西,不至于求购无门才对。细细询问之下,才知道缘由。</p>

一切都还是成本的问题。</p>

书籍本就是贵重之物,从纸张到眷抄,都颇是费钱。虽然当下有了刻字模印之术,但成本颇高,唯有大量出品摊薄才有赚头。而闲书这等消遣之物,市面上流行一阵也就没有了,若要投入,风险极大。所以大书商们,必定是要经过一段日子之后,看到一本书确实广受欢迎,才会下力气去做。如此,产量大了,成本低了,摊薄了运费,也才能从长安传到扬州来。</p>

有这么多的关节,长安的新书传到扬州来,其实也早已经是旧书。如果销量不如意,出了第一卷,后面的就不接着出了,这也是常有之事。</p>

再者,爱看闲书的人,大多都是年轻人。这些人除了富贵人家子弟,大多都出自寻常人家。这些人,手上的钱买正经书尚且来不及,哪里还有余钱买得起闲书。想看闲书,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忍着主人家的白眼和驱赶,到书肆里蹭;一是几个人凑钱合买,轮流传阅,看完了再拿到旧书摊上出了。</p>

只是无论哪种办法,到底都与新书无缘,若是急着想看后续,出了抓心挠肝地等,便是无法了。</p>

漪如将这些前因后果探查明白之后,有了主意。</p>

她先是从自己的藏书里选出一些来,挑的都是市面上已经有了前作而不见后作的。而后,找了一家书市里生意平淡的书肆,跟店主人谈好,将这些书摆在店里,只租不卖,且不能带离,赚得的租金,两边平分。那书肆主人的生意本就快要维持不下去了,见得这好歹是个路子,又是无本买卖,便答应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