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时世画(上)(1 / 2)

 <ins></ins>

对于宝兰坊,漪如很是野心勃勃。</p>

这日,她从市面上搜罗了所有种类的脂膏,带回了孙勉家里。</p>

“先生觉得,这些脂膏有什么差别?”她问道。</p>

孙勉道琢磨了一会,老实道:“并无多大差别。脂粉香油,制法皆古已有之,各家做出来大体相当。宝兰坊的长项在于脂膏,做得比别家细腻,风评甚好。”</p>

漪如颔首:“我听说先生对脂膏水粉的制法钻研颇深。”</p>

孙勉笑了笑,道:“谈不上钻研。宝兰坊的脂膏制法,本就有祖传秘方。在下自幼钻研,有些心得罢了。平日无事,便喜欢自己尝试改进,若觉得好,就用到方子里,久而久之,则自成一派。”</p>

“既然如此,宝兰坊的脂膏口碑好,销路怎限在了广陵本地?”</p>

“因为宝兰坊出货着实不多。比如面脂,坊中的工匠也就十几人,在下带着做上一月,也不过出百余斤罢了。”孙勉道,“再者,宝兰坊用料极好,价钱也就比别家更贵一些。既然贵,销路自然就是不好了。”</p>

漪如露出了然的神色。</p>

几天之后,她又来找孙勉,将一只小陶盒放在他的面前。</p>

孙勉看去,只见这陶盒与宝兰坊从前来装脂膏的盒子小了许多,白陶素面,内里上釉。陶盒的面上,印着水红色的团花,中间包裹着“宝兰白玉髓”五个字。</p>

“宝兰白玉髓?”孙勉一愣。</p>

“我为面脂新取的名字,如何?”漪如道,“宝兰坊的面脂既然比别家的好,便不能跟别家的名称混在一处。将来,宝兰坊的面脂,便用这名字来卖。”</p>

孙勉读过书,知道这白玉髓的典故。</p>

吴国孙和的爱妾邓夫人,孙和与她嬉闹时,误伤了她的脸颊,血流不止。孙和令太医为其医治,太医用白獭髓、杂玉、琥珀屑调制为伤药,敷在邓夫人的伤口上,不但伤口疤痕全消,还让邓夫人愈加美貌。</p>

这则典故流传甚广,也有不少人试过按照其中所述做出神药来,可不但费钱费力,还毫无用处,做妆物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编出来的罢了。</p>

而漪如给宝兰坊的面脂取名白玉髓,既合了这典故,也朗朗上口,倒是另辟蹊径。</p>

宝兰坊如今是漪如的,孙勉对面脂换个名字并无异议,却对那陶盒皱起了眉。</p>

他拿起陶盒来端详,片刻,摇头:“这陶盒着实太小。原来的瓷盒,每盒可装三两面脂,这个只能装一两。”</p>

“装这么多做什么。”漪如道,“先生可曾打听过,三两面脂能用多久?”</p>

孙勉一愣,想了想,道:“能用半年?”</p>

漪如心里叹口气。这些天,她看下来,发现孙勉是个十分老实的人。他对面脂的制法很有心得,也喜欢在坊中埋头制作,但经营才能着实一般。宝兰坊的东西虽好,却做了多年仍然做不起色,这恐怕并不单单是他父亲欠债的缘故。</p>

“半年是用得极快的,且还是有钱人家的用法。寻常人家,花二百钱买一盒面脂来,总要省着些,用上一年也不稀罕。”漪如道,“大多数人一年才买一回的东西,再好也卖不起来。遑论同样的分量,别家只卖一百五十钱,宝兰坊自然便卖得不如别人了。”</p>

孙勉讪讪:“虽是贵了些,但宝兰坊用料和手艺都是上乘,名声在外。”</p>

“无论那盒子里装的面脂有多少,价格高,买的人定然就少。”漪如耐心地解释道,“而先生每月的人工耗材成本都是出定的,摊下来,自然是挣不到什么钱。”</p>

孙勉看了看那陶盒,明白过来:“故而娘子的办法,是将分量做小?”</p>

漪如拿起那陶盒,道:“我等将原先的大盒改作用这小盒来装,一盒六十钱。如此一来,无论贫富都能用得上,销路自然也就打开了。”</p>

“六十钱?”孙勉睁大眼睛:“那岂非比原来卖得还便宜?加上这陶盒,也要成本。”</p>

漪如道:“这就要说到另一件事了。我看宝兰坊后面还有一个大院子,既然是现成的土地,何不用上?将宝兰坊扩充到五十人,产量增加数倍,薄利多销,自然可摊平成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