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芍药(下)(2 / 2)

可她脸上却笑盈盈的,矜持地向他一礼。</p>

“知道了,”漪如轻声道:“静候义兄。”</p>

听到那最后两个字,李霁微微一怔,眉梢动了动。</p>

她说罢,牵起玉如的手,步履款款而去。</p>

“王世子。”只听崔珩道,“还是快快回殿上吧。”</p>

李霁收回盯着漪如背影的目光,颔首:“将军请。”</p>

*</p>

用过膳,已是午后。</p>

御苑中的官宦贵眷们,多少都有了些倦意。内侍宫人们撤去碗盘,奉上瓜果小食和茶酒,乐伎在殿上奏起轻缓的乐歌,颇有雅意。</p>

离正殿不远,有一处依园而建的宫室,名为眠花殿。内外栽满了春季开花的花木,当下正是花繁锦簇之时。</p>

皇帝与一众宾客用过膳之后,移步此间,赏景消食。</p>

跟随他到这里来的,都是些亲近之人。</p>

方才,温妘让宫人去将太子的两个女儿带来。皇帝看着孙女,颇是慈祥,亲自给她们递了一盘栗子糕。</p>

一众皇子公主也围绕在周围,其乐融融,可谓温馨。</p>

没多久,中山王和韦襄、王承业也来到,各自带着儿女。</p>

众人才坐下,内侍来报,说韦贵妃到了。</p>

她是妃嫔,方才只能待在御苑另一边的文心斋里,不能像皇后一样到正殿里露面,接受宾客朝拜。不过那妆扮精致的脸上,全然看不出一点不高兴。</p>

“陛下。”她走进来,笑盈盈地行礼,“妾来迟了。”</p>

王皇后正抱着太子的二女儿,抬眼看了看她,淡笑的脸上无所表示。</p>

皇帝颔首答了礼,看到韦贵妃身后的赵王,道:“方才不见你,原来是去你母亲那里了?”</p>

赵王的年纪只比太子小几个月,身量却比他瘦一些,看上去文质彬彬。</p>

“禀父皇,”他恭敬道,“儿臣方才在宴上,听父皇说近来进食胀气难消,想起母亲宫中有良药,特去向母亲讨来,呈与父皇。”</p>

皇帝看向文贵妃:“哦?”</p>

韦贵妃微笑着,从宫人手中拿过一方锦盒,交到赵王手里。</p>

赵王捧着锦盒上前,呈给皇帝。</p>

皇帝将锦盒打开,只闻得药味浓郁,里面放着几颗棕色的药丸。</p>

“这是妾家中收藏的古方精制而成。”韦贵妃道,“药材不贵,却颇是有效。妾父亲当年亦时而有些胃肠之疾,一丸下去便见效。”</p>

说罢,她语中带嗔:“陛下操劳国事,也该爱惜身体。若非今日阿琛见陛下不适,将此事告知妾,妾竟是不知。”</p>

皇帝微笑:“小疾罢了,你和阿琛有心。”</p>

说罢,他让内侍韦贵妃和赵王赐座。</p>

韦襄坐在下首,抚着须,神色似颇为满意。</p>

王皇后冷眼看着,唇边露出一丝嘲讽。</p>

“妾记得年节之时曾问陛下,寿辰时想得些什么礼物。”王皇后还寒道,“陛下说,金丝玉帛,天下无所不有,且劳民伤财,不足为用。倒是诗词歌赋,不费钱财,心意无价。太子将陛下之言谨记于心,这些日子为陛下作了一篇赋,陛下可要赏鉴赏鉴?”</p>

“哦?”皇帝将目光看向太子,似颇感兴趣。</p>

太子随即起身,向皇帝一礼:“禀父皇,儿臣确实作了一篇。”</p>

皇帝颔首:“可念来听一听。”</p>

温妘望着太子从内侍杨丰的手里接过一卷帛书,脸上露出期盼的微笑。</p>

太子将那帛书展开,缓缓念了起来。</p>

皇帝的眼睛半闭着,似在休憩,又似在仔细聆听。</p>

待太子念完之后,他的脸上无所波澜。</p>

“用词算得工整。”他说,“只是行文太过中规中矩,反而显得迂了。”</p>

太子的神色僵了僵,忙向皇帝一礼:“儿臣这便去改一改。”</p>

“不必了。”皇帝摆手,“既然念了出来,便是落子无悔,改了有甚意趣。”</p>

说罢,他饶有兴味地看向周围众人,“只有太子作了文章么?”</p>

话音才落,只见赵王又起身一礼,道:“儿臣也作了一首。”</p>

王皇后等人的目光都看过来。</p>

只见赵王也从身边内侍手中取来一卷帛书,在皇帝面前朗声诵念。</p>

皇帝听罢之后,脸上露出些笑意,道:“这篇,意趣有些,韵律却少了些讲究。这篇赋,你拿给宫学的博士看一看,让他们指点,日后必有进步。”</p>

赵王忙恭敬应下。</p>

这话,比点评太子的好听许多。</p>

王皇后脸上神色变得不好看,唇边笑意敛起,却听旁边传来一个声音:“陛下,阿竣前些日子练笔,不曾作赋,却得了一首诗。妾觉得倒是应了今日的景,陛下可想听他念一念?”</p>

众人看去,说话的是王承业的妻子徐氏。</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