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湘北之战大捷(2 / 2)

碑文曰:“长沙地控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倭寇图之已久,营长史恩华奋战毕家山,与全营壮烈牺牲。195师阻击福临铺,寇北退,长沙无恙,烈士之功不朽矣!”

身穿呢制军服、佩戴将星军衔的关麟征、张耀明、覃异之等将领,在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带领下,手托军帽缓步登上台阶,为死难烈士默哀,三鞠躬。

由百名士兵组成的仪仗队,一齐向长空鸣枪。枪声犹如雷雨,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第一次长沙会战,从1939年9月14日开始至10月16日结束。

中国军队参战兵力32个步兵师、三个挺进纵队及其他配属部队,共约30万人。日军参战兵力四个师团、两个步兵联队、两个炮兵联队、一个工兵联队及部分海军,共约10万人。

中国军队伤亡4万余人。日军伤亡3万余人(中方估计)与3,600余人(日方公布)相差很大。

作战意义:日军预定的“将粤汉方面中国军队主力消灭在汨罗江畔”、“挫伤其继续战斗的意志”的战役目的未能实现;战役持续一个月,也不符合其“尽量在短时期内结束战斗”的方针。

中国军队利用地域广大、地形有利等条件,诱敌深入至纵深地带,予以阻击、侧击、伏击而歼灭之,这种以阵地防御与运动攻击、游击袭扰相结合的战法,是符合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的。中国军既保存了实力,又未丧失空间,给予日军以重大打击和消耗。

首次长沙会战胜利,在精神方面影响极大,坚定了全国军民继续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振奋了广大官兵的战斗士气;相反日军普遍产生了厌战情绪,挫伤了其锐气。

会战结束后,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给“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西尾寿造,呈报的《关于解决中日事变作战之意见》中说:

“摧毁敌军的抗战企图,是至难中的难事。在作战中,放弃已占领的要地、要域而返回原驻地的作法,不啻鼓励敌人反击,并成为敌人宣传的材料。”

流露出日军高层指挥官对战争前途的焦虑和沮丧。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文学馆手机版阅读网址: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