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玉落(四)(2 / 2)

回明 一顾倾城 3058 字 2019-09-08

面前的这个常升,或者有着大将之才,或者可以为中华民族开疆扩土。但是就为了迎合皇权,为了迎合所谓的天命所归。此刻竟然匍匐在一个仅有十几岁大的朱允炆的脚下。这是可悲呢?还是可气?

前几日他都没有睡的安稳,黄子澄、齐泰、景清、铁铉和戴德彝等人商议的结果让朱允炆十分伤心。

如何能从蓝玉案中多援救些朝臣的商谈,在这些书生的联想之下,竟然牵涉出皇上分封太奢、藩王势大、刑法过于严苛等等很多事情。就是偏偏对于蓝玉案将要到来的杀戮无动于衷。

黄子澄还暗示,由于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对于文官的打击巨大,十余年来,能坚持在朝堂上的官员几乎屈指可数,而圣上这次针对蓝玉案那么严苛,是不是文官翻身的征兆呢?

这种想法,其余人虽然没有说,但是从各人的眼神中朱允炆能看出一种炽热。这使他心里有些绝望,怪不得原来的建文帝败亡的那么快,原来他所组建的所谓“秀才朝廷”竟然是这种想法。

只是从书本上了解的封建皇权**,在现实中是那么的可怕。对于导致了明朝灭亡的党争萌芽,朱允炆此时也产生了深深的畏惧。

在这个多事之秋,面对自己的袍泽、学长。面对着大明的功臣、良将,面对着将要到来的杀戮,这些所谓后世的名臣,竟然在这时做出如此的想法。

深深的为他知道的建文帝感到悲哀,为自己以后将要面对的危险感到担忧,我真的要靠这些人来和燕王一争长短吗?

收回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朱允炆稳住神把今天召见常升的目的说了出来。

原来经过考虑之后,朱允炆实在是找不到援救蓝玉的方法,朱元璋的无情、自己臣子的无意,使他感到自己的确是根基浅薄。他没有朱棣那样的带兵手段,也没有朱元璋的御下之术,更加没有虎躯一震、众皆臣服的王霸之气。

于是他奏请在太湖重建大明水军以抗击倭寇,扫平海匪。朱元璋以为他不愿意看见血腥,而自己也的确不愿意在此时看到孙儿天天哭丧着脸出现在他面前,于是就欣然允许。

但是考虑到皇太孙乃是一国储君,实在不宜久离京师。因为朱元璋自己年龄也大了,放储君出京师,朝中的那些老臣们难免会加以阻拦。

为避免麻烦,朱元璋下诏,封故太子朱标三子朱允熥为吴王,就藩杭州。名士王景为吴王长史,封常升为指挥使。统帅诸卫保护吴王。因为常氏一家势力已经被剥夺干净,所以朱元璋也显得十分大度,算是送了个人情,也算是安慰常遇春的在天之灵吧。

另外,皇太孙亲自送吴王就藩。后在苏州、太湖整顿大明水军,其间,代吴王监理藩属事务。皇太孙乞携南镇抚司军匠局一行,帝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