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苏州知府(下)(2 / 2)

回明 一顾倾城 3914 字 2019-09-08

最后通过调查才知道,原来所张贴的公告,都在半夜被有心人揭走,有的是拿回家详细参阅,有的是为了收藏,更有的是揭下来后拿去卖于别的人家,从中赚些私利。黑市的价格,那一纸通告,竟然被炒到一两银子一份原版的,就连抄写版本也可以二十文钱。

朱允炆这才想起了后世的舆论利器——报纸来。其实,他回到大明一年多的时间了,知道中国有报纸的雏形已经千余年了,就是所谓的“邸报”。邸,就是各地驻京师的联络处,也就相当于他后世的“驻京办事处”,他们的任务就是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抄写下来,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传送到各地官府手中,以便地方及时了解朝廷的动向。

而上次搞的京师纸贵的蓝玉案,被朱元璋将结果张贴于宫门之上,令众人传阅,那种行为叫做“宫门抄”。也就等于一种报纸了,不过是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约束,全是民间的自行为而已。

经过杨狄峨提醒,又想起了江南文风颇盛,而且购买力也很强劲,为什么不办一份报纸呢,那样不是等于自己多了一双眼睛留在苏州吗。

把想法一说,杨狄峨马上支持,并主动承揽了下来,几乎是马上回去让平叔收购了一家印刷作坊,并马上筹划第一份报纸,朱允炆为其取名为“江南新报”。他们这次偷偷溜出行宫,正是去收获第一份报纸的喜悦。

从收购印刷作坊到报纸成型,不过十余天的时间,时间真快,不过很快的就感受到了无奈,杨狄峨纵然是天才,也没有见过后世的报纸,自己可能也解释的不明白,所以在经过平叔的误解之后,报纸竟然被印刷成一本本的小册子,装订好后,一本本的放在那里,每本书足有数十页,成本估计要百十文钱,那里能普及下去呢。

看看自己的设想变成了如此的怪物月刊,朱允炆苦笑不已,可是伴随着新任苏州知府吴雪凡即将就职,他的就职宣言就刊印在这小册子上,再返工已经来不及了,朱允炆只好自己出钱买下了所有的册子,然后命苏州通判陈文令率领衙役放。自己待到有空闲时,再仔细琢磨一下问题出在那里。

新任苏州知府吴雪凡,是原吴江县知县,宁国府人,四十三岁。光是在吴江县、昆山县两地为知县就有十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半个本地人,由于断案如神,又清廉自律,且不古板顽固,所以在各方都是如鱼得水,这次的《江南策》更加是因为他了解当地民生,所以很让参议处的人和朱允炆满意。

其中有一段“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苏州乃鱼米之乡,殿下动水军修筑河堤、疏浚水道,水旱灾害已无忧矣,丰收可望,但仅可果腹尔。若要富足,唯有工商一途,江浙手工天下闻名,善加利用……恢复苏州繁华。”更是说中了朱允炆所想。

言论虽然和刘三吾、黄子澄等儒家之论不合,但是考核吴雪凡之政绩皆无话可说,而其策论中那句“恢复苏州繁华”这句话,在朱允炆的刻意掩饰下,被忽略掉了,能不忽略掉吗?传到朱元璋那里,就要问,难道苏州本来繁华,是朕将其变的荒凉了吗?

事实虽然就是那样,但是谁敢说啊,包括自己也不敢,这个吴雪凡还真的有胆识。朱允炆心里暗暗的想。

随着册子的放完毕,知府大人吴雪凡也走马上任,一切都慢慢的趋向圆满,经过磨合,东宫参议处人员已经确定,刘三吾举荐的是黄子澄和张宗浚,而那些有皇上御赐“国士”封号的二十五大豪门,则退居出来6家的家主6如叶和曹家的家主曹镇,据说6家是三国时6逊的后代,曹家是曹操的分支,是真是假朱允炆也没有那个心情去考虑了。

朱允炆指定的是丁志方、叶孝天和刚刚从燕王之处要回的高巍。本来朱允炆的意思是想让杨狄峨进入参议处的,但是一来年纪太小,二来有些舍不得,像这样的人才,他怎么能放心的留在苏州呢。而铁铉文兼武职,不可能放下,景清是他的笔杆子,更是不会进入参议处了。

他手头的人才还是捉襟见肘,好在六艺书院已经快开学了,希望能够多让自己现一些人才,朱允炆在无人的时候这样想,不过最多想的还是关于报纸该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心中所想,为此,他决定去一趟印刷作坊,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