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矛盾丛丛(2 / 2)

回明 一顾倾城 7007 字 2019-09-08

因为派兵围剿四百岭就是对于漳王朱志均的质疑,那也就是对于皇事院决定的质疑。朱允坟一直想给皇事院更多一点的权力,但是皇事院新推选出来的漳王有什么闪失的话,关于立法院和内阁为的朝野力量肯定要对于属于皇室力量的皇事院生责难,对于下一步的计划有所冲突。

要是在平时的话,朱允坟也不会放在心上,但是明年是皇事院换届的时候。朱栩已经老了,可能是久居京师的烦闷,也可能是整日面对宗室勋戚的缘故,朱栩最近身体很差,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而且皇事院院长的职务,他已经呆了二十余年,也该歇歇。让皇事院步入正规的选举秩序了。

本来朱允坟想规定皇事院院长的任期。可是智王朱栩一直兢兢业业的沉默。经过多方的试探,朱栩也没有什么野心,再加上由于是皇室宗室的缘故,所以需要一个辈分和年龄适当的人来压制皇事院的那些宗亲们,以至于朱允坟一直顾虑丛丛,没有把在皇事院实行选举、任期制度。

但是随着朱栩的告老。这件事情也紧迫了起来,虽然是明年朱栩才能退下来,但是朱允坟已经着手开始诏命立法院,讨论关于皇事院署理院长职司以及任期的法案了。

所以在这咋,时候,对于朱志均的怀疑只能暂时搁置。哪怕是新的皇事院院长上任后展开调查,施展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威风呢?也不能负五许在这个关口,使内阁和立法院抓住皇事院的痛处,可以光明正大的限制皇事院的职权,或者是以后每每遇见关于皇事院的法案时,都会有人拿这个事情作为挡箭牌。

朱允坟很有一种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感觉,他很无奈,但是也需要去尝试。到如今他才明白什么是民主。

原来民主最大的靠山竟然是极端的独裁。他不知道这样想对不对,但是在回到大明以后就开始想要实施民主的他,到如今才慢慢的体会到当初朱元璋对自己所为的愤怒。

朱负坟觉得自己是在玩火,失败后牺牲的对象就是自己。所以他才在建文初期强势的集权,收拢各个藩王的军事力量成立军镇。又花费很大的精力将大明周围的隐患慢慢的消除,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集权统治。

但是想到最近几年自己的作为,才醒悟过来,自己迫切的想得到如此庞大国家的统治权力,不过是为了再慢慢的将其放开。朱允坟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也不知道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度会不会出现。

朱负坡有些担”…二敢想象自只失败的后果,所以他老每步都很小心着自己造就的至高皇权,去实施那遥不可及的民主,这件事落到另一个时空中的会笑掉多少人的大牙。

之所以这么小心翼翼,是因为他已经领会到自己放权后的弊端了,也可能这些读书人是官场的天才,他们不会放弃任何皇帝所抛出的每一项权力。就比如内阁的组建吧,朱允坟尝试着利用官员们的自主之权。

曾经有一段时期,朱允坟下诏曰,内阁成员分成三份,其中四成由皇上提名。三成由内阁提名。而剩余的三成属于毛遂自荐的形式开始?都以双倍人数招收,再由京畿七品以上的官员公投决出内阁成员。

这里先不说公投前后的热闹场面,因为大家都能想象的到,就说那三成的毛遂自荐名额,那次都会让人打破头的往里面钻,尽管设置了多道门槛。比如说致仕官员不能参与小为官不过十年的不能参与、在地方上从政不过三年以上者不能参与等等很多很多,但是由于大明几十年来相对的稳定,已经造就了大批官吏产生。就算是抛除这些门槛。应招者也是如过江之鲫。

每每到了内阁产生空缺或者换届的时候。京畿之地肯定会动荡一番,甚至为了争夺名额有很多肮脏的事情生,令朱允坟不得不停止了这种自己都感到愚蠢的行为。将内阁的提名权又收了回来,但是朱允烦总觉得有些不妥。自己了解的官员有多少呢?原来可以凭借另一个时空的印象,但是现在呢。只能靠吏部的评议和自己阅览奏折的经验和直觉来提名,这也是朱允烦感到沮丧的原因之一。

现在朱允烦已经不相信另一个时空中所谓的民主和独裁之说。他以一个上位者的角度来观察。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独裁?

这些不过都是当权者来博得喝彩的诠调。在现在看来,没有绝对的民主。也没有绝对的独裁才是真的。民主失去了独裁的保护,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渐渐的又转向往集权上面展。而独裁失去了民主制约,也很容易造成当政者在极权之中的迷失。以至于造成错误。无论是哪一个时空,都有鲜活的例子在那里放着呢,一个叫马克思的人说奴隶社会不好,但是在中国也有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说封建社会不好,也屡屡有盛世的诞生,说资本主义国力提高,但是在另一介,时空中也有贫穷的资本主义。

这使朱允烦不由想起了一句不知道是谁说过的名言,那就是:凡是有利于百姓生活改善、有利于国家展的。就是好制度?也可能是他记错了,但是大概意思就是这样子的?

朱负坡不甘心让自己的独裁继续下去。因为他不敢保证自己的继承者还会如同自己一样清醒,要保持长久的清醒,就必须有着集思广益的民主制约。

而且凭借自己的见识以及能力,是绝戏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的,他只有一介,人,却要顾及千丝万缕的事情、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所以他想要为子孙们留下一些好的根基,所以朱负坟宁愿不要所谓的建文盛世,也要强力扩张。否则,只需要抛除朱林那边沉重的包袱,全力展国内经济,慢慢的经营就可以实现所谓的盛世之梦,但是朱负坟从心里排斥那短暂的繁华。

建文十八年六月,博士黄彦清见市不拾遗,奏之上,且曰:“陛下德化!”上书所言的意思,也就是在隐晦的拍皇上的马屁,说是在建文帝治理下的大明帝国出现了历史上不常有的天下大治之前兆“市不拾遗”的景象,因此上奏皇上之后,请求皇上往泰山封禅。

朱负坡当时不知道是该气还是该笑。那几年由于五城兵马司的改制,已经退役士兵的安置问题。导致了治安曾经有一段不稳,刚刚稳定不过半年,就说有大治之兆,请自己封禅,不知道是不是讽刺自己。反正朱允坟让其回去捡了一个月的垃圾。你不是说不拾遗吗?既然别人不去捡。你就替联去拾遗好了。

从那件事情生以后,朱负坟更是小心身边的奉承之人,这又是导致他沮丧的原因之中的一个。

所以必须在事态自己还能完全控制之下。有些部门在严苛的独裁下实施民主,所以暂时不能让皇事院有尴尬的事情生,因为朱允烦先是要拿宗室为主的皇事院开刀,那就必须要保持皇室中良好的名誉。

既然暂时不能让皇事院尴尬,那也暂时不能理会朱志均等人的奏折问题。全当都是真实的事情处理。而在暗中。朱允坟开始布置人手。以焦庆安为的内厂情报处人员,开始频频往南方调动。

而在进行这件事的同时,朱允坟又要去杭州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州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