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林丹遗孀(2 / 2)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4949 字 2019-10-04

苏泰太后一下子好象老了几岁,道:“既然如此,额哲,你去命令大家放下武器,我们投降。”

额哲从惊,道:“阿母,这个女人说谎,不要听她的。”

囊囊福晋冷笑,不屑的看着额哲,不再反驳,但她表示的意思却很明显,我有必要说谎吗,额哲看得更恨,举起手中的长剑要向囊囊剌去,苏泰太后喝道:“额哲,听话,出去让大家放下武器,不要反抗。”

额哲恨恨的丢下了长剑,他事母甚孝,虽然不愿意向汉人投降,但还是出帐传达苏泰太后的命令:“大家放下武器。”

许多蒙古人都愕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放下武器,唐军虽然有七千人,但这些人没有偿过唐军火器的利害,见许多唐军拿着一根黑漆漆的棍子对着他们,并不害怕,若不是没有苏泰太后的命令,他们早就冲了上去。

林丹汗手下的另一大将贵由更是不服气,本来等苏泰太后传下命令就要杀出去,没想到她的命令却是要大家投降,贵由大喊道:“蒙古的勇士们,冲出去,我们不能向懦弱的汉人投降。”

额哲急的大喊:“回来,回来,太后有令,大家放下武器。”

但许多蒙古人却不听他的,跟着贵由冲了上去,苏泰太后虽是大汗的遗孀,但要让高昂的蒙古人低下头颅投降给汉人却办不到,见有贵由出头,想也不想就跟了上去。

马维兴见蒙古人冲了上来,一点也没有犹豫,喝道:“射击。”

“砰,砰。”刹时枪声大作,刚刚冲出十余步的蒙古人一排排倒下,他们惊愕的看着胸前汩汩冒血的伤口,原来对方烧火棍一样的东西是如此利害,贵由更是在第一排枪声之后就倒了下去。

这枪声终于使冲动的蒙古人冷静下来,一个个停住了脚步,额哲虽然因贵由不听命令生气,但也没料到有这样一个结果,呆呆的看着倒下的上百蒙古人,连命令也忘了继续发布。

听到枪声,苏泰太后和囊囊福晋都赶紧走出了大帐,见倒下上百蒙古人,苏泰太后首先反映过来:“大家放下武器,我们投降。”看到唐军火器的利害,要说苏泰以前对唐军打败了满人还将信将疑的话,现在已完全相信。

蒙古人都被唐军火器镇住了,听到苏泰太后亲自发话,开始有蒙古人将手中的兵器丢下,接着一个个全部放下了武器。

唐军一涌而上,把蒙古人的武器捡起,将所有的蒙古人都被看押起来,苏泰太后带其子额哲,来到马维兴跟前,跪了下来:“未亡人苏泰拜见将军,今察哈尔部共一千一百五十户愿归顺天朝,从此忠心不改。”

马维兴打量着这个林丹生前最宠爱的太后,她看上去只有三十岁左右的年龄,实际她的儿子已经成大人了,绝不止三十岁,长得姿容秀丽,肌肤白净,一点也没有草原上妇女长期在太阳暴晒下的黝黑,难怪能得到林丹的长期宠爱。

苏泰太后见马维兴久不回话,大感奇怪,想抬头又觉无礼,宋献策忙捅了捅他,马维兴才回过神来,道:“夫人不必多礼,从此察合尔部也归于我唐军,只要你们能够忠心不二,唐王必不会亏待你们。”

苏泰太后又磕了一个头道:“多谢将军,多谢唐王。”这才起来,道:“将军远来辛苦,请入帐。”将马维兴,宋献策等人带到了大帐。

一坐下,马维兴本想马上问出传国玉玺的下落,但宋献策制止了他,其时天色已暗,宋献策只是出言安慰,然后令她们都下去休息。

等苏泰和囊囊下去,马维兴迫不急待的道:“军师为何阻止我发问?”

宋献策道:“不急,反正所有蒙古人都在我们手上,还怕丢了不成,我想看看她会不会主动献出来。”

马维兴急道:“若她们不献呢?”

宋献策一愣:“不献?不献再直接要呗。”见马维兴语气有点紧张,又想起了刚才苏泰拜见时马维兴愣神的情景,不由笑道:“怎么,你看上她了。”

马维兴脸一红,道:“军师说笑了,她是林丹汗的遗孀,看上了又能怎样。”

宋献策道:“她们可不象我们汉人女子从一而终,嫂子嫁给小叔,继母嫁给儿子的事都比比皆是,你若真喜欢,回去跟唐王一说,唐王肯定成全你。”

马维兴不由心动,苏泰太后正是女人成熟已极的年龄,对他这样的莽汉有致命的吸引力,想了想,道:“还是算了,于礼不合。”

宋献策不由好笑,马维兴什么时候讲起礼来了,见他面薄,没有再打趣他。

第二天,苏泰太后、额哲送给唐军驼马、雕鞍、貂裘、琥珀、金银、苏缎等物。并将一玉玺献给马维兴,宋献策小心翼翼的打开观看,顿时光芒四射,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

宋献策不知此玺是否就是流传千古的和氏壁,但不敢多看,将朱红小匣合上,贴身保管,马维兴拿出自己所带了盐,荼作为回礼,蒙古人正奇缺此二物,顿时如获至宝,第三天后,马维兴就命所有蒙古人拔去营帐,率军返回,蒙古人虽不乐意,但无法反抗,只得随军而去。

到了嘉峪关,宋献策命人快马加鞭,派出二千铁骑专门护送和氏壁赶回西安,为了保密,押送的官军都不知是何物事,李鸿基当初命马维兴出关,纯是因为蒙古人举行的忽勒台大会,若能撑握黄金家族的后裔,即使蒙古人能选出大汗,也能分裂出一批人来,他不是文物专家,又没有对和氏壁考证过,哪知道传国玉玺会在苏泰太后手中,宋献策自以为猜到唐王的心思,哪知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李鸿基毫无准备,让这和氏壁凭惹出许多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