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钦差(2 / 2)

闯王李自成新传 老茅 4929 字 2019-10-04

从这里到京师,快马不到半天地距离,可是派出地斥候已去了一天,还没有半点消息传回,众人都有点坐立不安,胡守亮忍不住向祖大寿道:“督帅,我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

吴三桂马上反应过来:“不可能,唐贼虽然火器犀利,可是京中照样有火器,虽然比起唐贼来说,笨重了点,可是有城墙依靠,决不是唐贼可以轻易攻下的。”

吴三桂不知道的是,城中的火器根本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就一个不拿的落到了唐军手中,唐军根本没有攻城,京师就已象一个熟透了地瓜落入了唐军手中。

吴三桂开始还是信心满满,见到斥候迟迟不归,心中也是着慌,与其说是反驳胡守亮,还不如说是给自己增添信心。

虽然他们对皇帝有诸般不满,只是京师若破,他们就如无根的浮萍,在这个忠君为国的时代里,君王和社稷便是军队的灵魂,一旦君王被俘,或被杀,他们便成了孤儿,没有了精神支柱与灵魂,吴三桂尽量将这种可怕地念头驱开。

祖大寿点了点头:“三桂说得有理,我们耐心等一等。”

众人只得继续等待,吴三桂心中却慌乱了起来,脑里总是浮现出胡守亮的那句话,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若京师有失,如何是好?

他站起身,来回踱了几下,端起桌上的茶碗,呷了一口茶,只觉得一股暧流灌满了全身,浑身都舒坦起来,他向祖大寿请示道:“督帅,我出营走走。”

祖大寿也被吴三桂转得心烦:“嗯,去吧。”

当初袁崇焕被杀时,祖大寿怒而带兵离去,只是接到了袁崇焕的手书,又不得不带兵返回,大凌河一役,他被满人围困,粮绝之后无奈投降,却还是找机会逃回。

他以为自己对皇帝已没有什么君臣之义,为的只是要守住关外这片土地不被鞑子蹂躏,可是一想到贼军可能攻破京城,他为什么也着慌起来,他现在才发现,皇帝就象一座山,这座山虽然有时会砸下石块,将人砸得粉身碎骨,但没有了这座山,他却变得毫无依靠。

吴三桂骑马在大营外来回驰骋十几里,才将胸中的闷气发泄完毕,他已决定了,无论如何,若是明天还没有消息,他将亲率大军赶回京师,这里暂时就留给祖大寿处理吧。

祖大寿虽然是关宁铁骑的名义总督,但实际上的权力却大部分掌握在吴三桂手里,皇帝对祖大寿有隙,对吴三桂却没有,虽然吴三桂和祖大寿有甥舅之亲,崇祯却对他毫不避嫌,正是皇帝对吴三桂的大力提拨,才能使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总兵。

而祖大寿对这个外甥也没有戒备,皇帝想用谁来架空祖大寿都会让祖大寿为了自保,不得不挺尔走险反击,唯有用吴三桂才让祖大寿无可奈何,祖大寿也只能默认这种情况,只做名义上的督帅。

吴三桂正要回营时,前面突然传来了一阵骚动,吵吵嚷嚷起来,吴三桂大讶,命令一个亲兵道:“到前面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那个亲兵拍马上前,很快便提了一个人回来,向吴三桂报告:“启禀将军大人,这个人说带来了皇上的旨意。”

吴三桂大吃一惊,继尔又是大喜,皇上有圣旨来了,对亲兵喝道:“安敢对钦差大人无礼,还不快将钦差放下。”

亲兵应了一声:“是。”恶狠狠的对杜郧说道:“你若敢冒充钦差,我一刀砍了你。”

这也难怪亲兵怀疑杜郧的身份,以往哪个太监传旨不是鲜衣怒马,前呼后拥,这个杜郧只有二个随众还不说,连辆象样的马车也没有,前面的明军还从杜郧的随众身上搜出了两把唐军的手枪,问他们却什么也不肯说,坚持要见到祖大寿,吴三桂两人。

杜郧接到皇帝的命令,不敢怠慢,第二天一大早就上路,唐军给他派了二人作护卫,只是杜郧平时坐惯了马车,骑马最多也是走上个十多二十里,还是慢跑,这次要让他骑着快马走上百里,可让杜郧吃足了苦头。

他骑不到二十里,便被颠簸的马背磨破了大腿两侧的皮肤,结果越骑越慢,两名负责保护他的两名唐军只得轮流带着他行走,本来只要半天不到的路程,生生让杜郧拖成了一整天,到了明军军营,杜郧本想大摇大摆的走进去,可是明军根本不相信他们的身份,从两名唐军身上搜出火枪更是让杜郧哑口无言。

面对这些小兵,杜郧可不敢说出来意,否则一旦士兵暴怒起来,把他们杀了也有可能,那岂不冤枉,只得坚持要见到主帅。

明军虽然对杜郧身份怀疑,倒也不敢随便作主,若不是吴三桂看到,杜郧虽然还是能见到吴三桂,只是不知要被明军盘问多久。

看到了吴三桂,杜郧马上惊喜的叫了出来:“吴总兵,是我。”

吴三桂做人比较圆滑,他每次进京都会打点皇帝身边的太监,杜郧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吴三桂如何不认识,见到了杜郧,吴三桂马上相信了他的钦差身份,顿时大喜,对亲兵喝道:“这是杜公公,还不给杜公公赔礼。”

若是平时,杜郧定会不依不饶,乘机敲诈一把,此时却完全没有心情:“吴总兵,祖督帅在哪里,我要宣读皇上的旨意。

吴三桂心中乱跳,不知皇帝在圣旨中会说什么,他急忙将杜郧和两个随众都请到了帅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