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千年大计(下)(2 / 2)

大汉帝国 殷扬 8583 字 2019-09-08

周阳对付匈奴很有办法,若是主父偃也懂兵略,那就是两大名将了。他这个皇帝,能不欢喜吗?

“皇上,臣于兵道,不过是限于兵书罢了,粗通皮毛。”主父偃谦逊道:“哪及破虏侯那般得心应手,戟呀、弩呀都是现成的,一到了破虏侯手里,就完全不同了。化腐朽为神奇!让人赞叹!”

“呵呵!”景帝对这话大是赞成:“是呀!周阳多巧思,总是能把为人不注意的东西用得神乎其神。”

“若无皇上简拔臣,臣也无此功。”周阳来句锦上添花的话语。

“哈哈!”于简拔周阳一事。景帝还真有几分自得。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帝王,有几个敢用周阳这样年青的人呢?

“那你的破匈奴策,又是什么?”景帝问询起来。

“皇上,臣的破匈奴策,就是移民实边。”主父偃开始陈说起来。

一边说,一边比戈他于边关上的风土人情,地理山川,户口之数。百姓殷富程度相当了解,一一说来,具体翔实。

“嗯,此策极好!每次打仗,那运输之费让人心惊呀。”景帝大是赞同这一策略:“若是边关有百姓,有粮草、军械,这笔费用就可以省下了。以此为基,威慑漠北,不是问题。此策极好,就迁豪强流民去北地

“皇上圣明”。主父偃赞一句。这是真心的赞扬,看得出,景帝是真的很赞同,打算实行了。

“春陀,设宴,联要与周阳、主父偃边吃边谈。”景帝兴致大高。笑道:“主父偃,你这话,让臣有如饮醇酒之感。”

“谢皇上夸奖主父偃满面红光,能得景帝如此称赞,那是人生的乐事。

“皇上,臣再献一策。”周阳笑着接过话头:“不仅要迁豪强流民去北地,更应该修路。北方的百姓多了。人户之数剧增,这需要的货物也就多了,要是没有通畅的道路。这运输所费也是惊人。”

“妙!”景帝脱口赞道:“记得前朝之时,始皇刚刚一统天下。那时。道路不通。从齐地运粮去北地。运一百石,运到的还不到一石路上要吃掉九十九石多。

运到的那不到一石,就是从民夫牙缝里抠出来的。”

秦始皇网统一中国时,那时的道路,各国各不相同,一个国家的马车无法在另一个国家的道路上行驶。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了一个名传千古的办法,叫“车同轨”。也就是大规模改建道路,使其符合统一的规定,这符合当时的情况。却给读书人骂为暴政。

“这还要别下雨,别出现泥石流。”景帝不住摇头,很是惋惜:“若是雨下大了,泥石流暴,根本就不可能运到,在半路上就吃光了。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始日o8姗旬修成。从齐地运粮安北地,就可以嘻强奴十石。这相当了不起。驰道虽然废弃了。但是,路基仍在,若大汉耍修的话,可以省很多事,此议可行!”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说起来相当老套,却是事实。没有良好的交通,何来达的经济?何来强盛的国力?

周阳此策一出,汉朝的道路将会四通八达,经济将会更上一层楼。当然,军队的调动,更加便捷了。

春祝带人送上酒菜,三人各踞一案,一边吃,一边商议国事。

景帝询问主父偃,了解汉朝的风土人情,地理山川,主父偃是有问必答,非常具体,比起奏章准确多了。

“联身为大汉皇帝,对大汉的了解,还不及你这个寒士,惭愧!惭愧”。景帝大是感慨:“奏章误联矣”。

略一停顿:“主父偃,你先在宫中做侍中,把这些拟出一个条呈。来年,联有大用

就这样,主父偃正式踏入仕途。虽然只是小小的侍中,却深得景帝赏识。景帝那句,来年有大用,那意思是在说,眼下已快过年了,不能大动干戈,那就来年再说。想的到。来年,汉朝必有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变化,必然会牵涉到汉朝各个方面,包括朝中大臣的变化。变动一完成,汉朝将会有一番新气象,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皇上,欲为事,必先得人!皇上要改变朝局,就要大批的人才周阳的话才一开说,就给景帝打断了。

“对对对!没有人才,什么也做不了”。景帝大是赞成这话:“周阳。你还有人才要举荐?快快著来!”

“皇上,臣没有人才可以举荐。”周阳话锋一转:“可是,臣有一策,可使朝中人才济济,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哦”。景帝虎目特别明亮:“你真有此策?”

不仅景帝好奇,就是主父偃也是惊讶,打量着周阳。

自古以来,人才就是访、求、招揽。不外这三招。能不能得到人才。就要看运气了。商汤得伊尹。文王得太公,遂有天下,传为千古美谈。可是,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真要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从三王五帝到如今。三千寺过去了,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盛况,就是有美名的文王也没有达到这种盛况。

景率和主父偃哪能不惊奇。

“皇上,在说此策之前,臣先打个比方。”周阳开始打比喻:“农夫灌园,为求一饱,他辛勤劳作,就会得到所需的粮食。若是农夫不去劳作,那么。园里就会杂草丛生。同样的土地,劳作与不劳作,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周阳,你的意思是记,”景帝若有所悟。

妾父偃的眼睛睁大了,死盯着周阳。

“没错”。周阳点头道:“皇上何不做一回农夫,灌一回目,自个来培养人才呢?”

“培养人才?”景帝一字一顿的说。眼珠都快砸下来了。

在三代之时,有官方培养人才的事情,可是,规模太影响不大。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学成风,稷下学宫兴盛一时。

自此以后,官方办学的事情并不多。汉朝大办官学,要等到汉武帝时期去了。周阳这话,着实是惊天之语,景帝和主父偃要不惊讶得掉眼珠都不行。

“是呀!”周阳肯定一句:“皇上请想。若是朝廷办学馆,招收天下聪明童子入学,他们中学而优者可以做官,主父大人这样的名士,还会沦落到饿倒街头吗?”

主父偃脸上泛着特有的光辉。对这话大是赞同。若是有出路,他早就入仕了,他之所以没有入仕,就是因为太穷,没门路。

“有理!很有道理”。景帝微一沉吟,大是赞同。

“皇上,这学馆,不仅仅用来培养做官的人才,还可以用来培养技艺之学的人才。”周阳哪会错过这等良机,接着道:“皇上是知道的。今年,大汉之所以能打败匈奴。除了将士用命之外,还有良匠的功劳。若无他们制造的强努,臣也摆不出弩阵,拿匈奴的骑射没办法,只能紧守城池罢了。”

强弩在这一战的威力,众所周阳,这话,谁也无法反驳,景帝不住

头。

“良匠也是人才,也可以培养。技艺百业。各种各样的人才,都需要。有了这些人才,马的种性更好,造出的弩威力更大,刀剑更加锋利。粮食更多。多得吃不完,只能用来养家畜,百姓就有肉吃了,人人吃肉,身强体壮,打仗就有力。

培养更多的良医,为百姓治病。百姓康健,人户之数更多,开垦更多的土地,组建更多的军队”华夏文明就会推广到天之角,海之涯”。周阳掉起三寸不烂之舌,给景帝描绘出一副优美的蓝图。

这幅蓝图非常优美,听所未听。闻所未闻,景帝听得口水都流出来了。口水顺着嘴角流出。滴在皇袍上,皇袍沾湿了一大块,景帝兀自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