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议(2 / 2)

大汉帝国 殷扬 9311 字 2019-09-08

“皇上能保大汉皇帝人人贤明吗?”周阳问道。

“呵呵!”景帝一笑:“始皇想万世为君,可是,后人之贤与不肖。谁能保证?公子扶苏贤明,胡亥却昏昧,一父所生皆如是,联也不敢保证呀。”

大丈夫难保妻贤子孝,这种事谁敢保证呢?景帝这是大实话。

“皇上所言极是。”周阳接着道:“若大汉皇帝人人贤明,即使行法家之道,他也知道如何掩盖。何必要儒家这外衣呢?若是大汉皇帝有不明之人,若一时不察,误以为儒术真集治国,儒家之术大行,大汉岂不危殆?”

汉元帝就是这种不明之人,把好好一个强大的汉帝国治理得衰败,让无数后人叹息。

象汉元帝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把儒家那一套当作了经典。一用再用,却是一误再误。

纵观历史,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他们明明把儒家供得很高。可是。他们又有哪一个使用了儒家之术呢?

他们供儒家,不过是扯一杆夫旗,给他们遮羞罢了,用来掩盖霸术。

景帝猛然醒悟,一拍额头,道:“幸得周阳提醒,要不然,联几误矣!可是,若是没有儒家这个外衣来掩盖,岂不为人所指责?”

美人穿着好看的衣衫才是美人。若是脱得赤条条的,就失去了美感。若是没有儒家这件外衣,还真是不好办,主父偃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皇上,这有何难办呢?。周阳却是一点也不在意:“皇上,只需要皇上下旨,把这些读书人招拢起来。好吃好喝供起来,要他们为皇上写赞颂之文,要他们做御用文人便可。”

儒生虽是自我标榜,有多清高,不把王侯放在眼里。可是,真耍有好处给他们了,他们就象绿头苍蝇遇到臭鸡蛋一般,不顾一切的扑上去。其嘴脸显露无疑。

这种事,史不绝书,太多了。

“好计!”主父偃大是赞成:“天下的舆情,跟着为数不多的笔杆子转,只要控制住了笔杆子,舆情也就撑握在朝廷手里。”

“老三不就是招纳笔杆子,沽名钓誉吗?这些文人,没骨头,就这么办”。景帝大是赞成:“为联说好话,联给他们好吃好喝,要是,哼!”

景帝眼里光芒一闪,冷哼一声。

董仲舒的策议,除了这条外。其他的没什么大的问题,只是,有些东西给他弄得神乎其神,借用什么天道天命来说事,总体说来,还是可用。要是再加以修改一下。就更加完美了。

…江样,董仲舒的千古策就给搁胃了,儒家不会被独耸心叮口不会有一言堂。

回到养心殿,景帝把策论分给周阳他们观瞧。

不得不说,这次的人才很不错,还真出了不少实用的主意。

申公在策论中说“圣人与时推移而为功”不再提什么“法先王法后王”主张汉朝的政令军略,要合乎时宜。

这总纲一完,他接下来就提措施。建议景帝大量卞练军队,改革军制。招纳人才,兴办官学。

在这些措施中他重点论证了改革军制的重要性。军制,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防政策”这是一支军队能否打胜仗的基石。

强汉大军当年之所以能够纵横无敌,就在于汉武帝改革了军制,这是一支军队强大的保证。有了良好的军制,强汉大军纵横无敌,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更让周阳想不到的是,申公竟然要求景帝借鉴秦朝的军制。改革汉朝现有的军制。申公的理由很充足。与匈奴大战在即。若不改革军制。大军难有作为。

申公这策论说到耍害了,景帝当场拍板,要改革军制。

秦朝大军之所以能够横扫天下。掀起一股黑色风暴,就在于秦朝的军制非常好,秦国百姓是“闻战则喜”一听说要打仗了,好象吃肉喝酒一般,让人欢喜。

而山东六国的军制败坏,有功不的赏。有过不罚,小人横行,上下相欺,哪里打得过秦军。打不过秦国,山东六国就骂秦国是残暴不仁,虎狼之师。

申公作为名闻天下的大儒,竟然推荐秦国的军制,绝对让人想不到。可是,这就是人才,他知道哪里好。哪里坏,哪些东西适用,哪些东西不能用。

真要诺起来。他可以满口仁义道德,说得天花乱坠。做起来,又是非常适用的办法,这就是人才!

因为他懂得什么东西该挂在嘴上说。什么异西该做不能说!

“周阳,过来!”景革把脑袋从策论上抬起来,冲周阳一招手。

周阳放下策论,快步过去。景帝把一策论递给周阳:“你不是说要给军队找个练手的敌人吗?你瞧瞧,这有人给你找好了,百越!”

“哦!”周阳有些惊奇。

百越和东胡都可以作为练手的对象,若单从军事角度考虑,周阳更倾向于东胡。因为东胡的地形气侯民风与匈奴相近,找东胡练手,这对破击匈奴大有好处。

可是,这不仅仅是个军事问题,更涉及到汉朝的战略,要全面考虑。

竟然有人说服了景帝,周阳要不奇都不行。接过策论一瞧,竟是朱买臣的策论。

周阳一瞧。只见朱买臣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大篇,上面全是说越事。主张对百越动武,把百越重新收归版图。

这点没说的,周阳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周阳却没有朱买臣了解百越。朱买臣在策论里详细列举了百越的优劣。包括地理山”粮食物产、风土人情,一一道来,条分缕析。清楚明白。

朱买臣指出,吕嘉有不臣之心。赵伤年老,南越伏无穷祸患,一旦其国内有乱,汉朝正好乘机进兵。

至于闽越,朱买臣的看法是,只要南越一收,闽越王郜那必然坐不住了,早晚会有悖逆之举,汉朝要收闽越轻而易举。

至于东晓,朱买臣的结论就更简单了,南越和闽越不复存在了,东欧岂能独存?只需一介之使,持天子之诏就可收复。

周阳把朱买臣的策论一看再看,不得不承认,此人对百越之事极为了解。他的剖析非常有道理。

这还是那个可以做楼夫祖宗的人吗?周阳有些难以置信,抚着额头。不得不感叹“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真是千古至理!

以貌取人,差矣!

“皇上,臣还缺一个军中主落,把此人给臣。”周阳向景帝要人了。

“行!”景帝欣然同意:“耍收百越,就要有熟悉越事的人才。周阳,你忙着练兵,没时间研究越事,有朱买臣帮你,这事就好办多了。等收了百越,联再好好赏他。升他的官,晋他的爵!”

有了朱买臣这个了解越事的主簿,周阳可以省很多事:“谢皇上。”

“说起熟悉越事,朝中还有一人,联一并给你。”景帝看着周阳道。

“请问皇上,是何人?”周阳很是奇怪,朝中熟悉越事的人没有啊。怎么竟然又有一个。

“袁盎!”景帝浓眉一轩,虎目中精光闪烁。

“袁盎?”寰婴埋在策论中的眉头抬了起来,有些紧张的看着景帝。

“提他做什么?”景帝右手一挥,很是不耐烦,又改了主意:“还是让他闭门思过!”

袁盎是著名的辩士,曾经入南越,说得赵伦归降,他对越事的了解。在朝中无人能过。可是,在七国之乱时,他要景帝杀晃错,说什么只要晃错一死,七国之乱自息。景帝误信,把晃错给杀了,七国之乱却没有平息。

景帝大是着恼,命他闭门思过。此事,实婴也有参与,是他向景帝推荐的袁盎。

一提起袁盎,景帝就想到了晃错。对袁盎很不爽……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涵。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