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祸起萧蔷(1 / 2)

 “呼!呼!呼!……”

剧列的喘息声中,杨小明及那三十名弓弩手快速的奔跑着……

边跑边感慨:“尼妈!太逆天了!这还是人吗?这么多支箭都射不死他,甚至射不伤他。”

杨小明等一口气跑出了四五里地,直到跑不动了才呼哧呼哧地坐下来休息,再一看周围的弓弩手,他们倒没有累得像杨小明那样气喘吁吁,只是脸点潮红,气息有些轻微的紊乱。

这位赵融“大将”给他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心中惴惴不安,就像面对巨兽一般。

“丢人呐,体力连普通的士卒的不如,更别说精锐士卒了,又别说那位赵融‘大将了’!如果能回到主神空间,一定要强化体力!变强!变强!再变强!”

这一刻,变强的决心在杨小明心中慢慢的生根发芽……

休息了一会儿。

杨小明等稍稍恢复了一些体力后,便朝前那队跟随他杀出来的百余黄巾军们赶去,一路小跑一跑思量:“这次冒险空间真的是历史上的三国演义吗?该不会自己曾经玩过的三国无双吧?不会还有武将技吧?”

“太恐怖了!”越想越肝颤。

那赵融“大将”强到了这种程度,杨小明甚至很难推断轮回者们靠什么才能伤到他们,已经不敢考虑杀死了,“手中的长刀吗?刀是很锋利,可是再锋利,砍不着人那也白搭啊。”自言自语道,心理很没有信心啊……

不过从这位赵融“大将”的身上,杨小明至少知道了一点此次冒险场景上那些历史名将的实力,恐怕随便一两个,最起码是百人敌,一流武将估计是千人敌,像吕布、赵云、关羽、张飞之流估计是万人敌。

“看来以后碰到他们,有多远,逃多远,实在不行只能拿人命堆了,话又说回来,如果那些武将们真强得如此离谱,黄巾军们人数再多,最终也还是要失败的,不只是历史原因,只是武将的话,黄巾军也没有几个能拿的出手的啊。看样子主神这次发布任务,还是以保命为主,不要再想其他那些外的东西了。”

杨小明本来还想找些支线剧情的,现在立马息了这心思。

天亮时分,杨小明等终于是赶上了那些溃逃的黄巾军们,那百余人的黄巾军们是听从他的安排一直往东边走。他们害怕后面的官兵追上来,一路上也没有停留,等到杨小明和那三十多名弓弩手追上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是微亮了。

等杨小明赶上他们的时候,却发现除了当初跟在自己后面杀出来的那百余黄巾士卒之外,汇聚的队伍里面还有着另外一队溃散的黄巾军。只不过这些黄巾军却不是从他之前所在的营地里面溃逃出来的,而是从另外一个方向败逃过来,最终才于他们汇聚在了一起。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黄巾起义初期,张角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为大规模的起义做好了准备。在黄巾起义之后,起义军规模空前的壮大起来,很快便扩张到了十万,乃至百万众!(这一点,从黄巾之乱结束后都能够看得出来一点,因为后面出现了一个比较出名的人物,就是黑山贼张燕,他手下就号称有百万之众)。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黄巾起义,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但起义后仅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彻底失败,究其原因:

其一,保密不严。由于起义计划被叛徒出卖,使起义不得不仓促发动,各地起义军之间的相互配合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洛阳起义流产,使东汉政府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镇压外围起义军。

其二,军事指挥系统不完善。从主观方面来说,黄巾军缺乏有战略头脑的军事领袖人物,其起义计划的制定极不完备,起义后各地起义军没有迅速地集结起来,而是分散在各地孤立行动,甚至不进行相互支援配合,终于被官军各个击破。同时起义军首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张角、张梁、张宝、波才、张曼成、赵弘、韩忠等,个个都

是只知固守一城一池,或久围坚城,与东汉军拼消耗,不懂得运用灵活的战术战法,取得主动,始终被动挨打。

其三,汉军纪律严明、将领优秀。东汉派来镇压黄巾起义的将领,如皇甫嵩、朱儁、曹操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战的悍将,他们的统兵作战的能力,军事指挥的才能、战术计谋的运用,都高于黄巾军首领。而且士卒精锐、装备精良、纪律严明,因而往往能够以少胜多,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