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乔迁(2 / 2)

殷巧手和李秀才坐在上座,右手边坐着里正林全,左手边依次是殷老二殷老三,殷老五坐在林全旁边,再之后是殷老六老七几个。

白竞过来的时候,殷老五往下挪了个位置,让他坐在林全旁边,这样的安排完全就是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来安排的。

他推辞不得,只好朝着众人作了个揖,又单独朝着李秀才作揖。

看见他李秀才开心得很,跟林全换了个位置,亲切地拉着他的袖子坐下。

“勉之到这儿可还习惯?”

勉之是白竞的字。

“托老师的福,一切都好。清瑶姑娘照顾得很到位。”

白竞穿着半旧的直身长袍,浑身清俊儒雅的气质让另一张桌上的女人们眼前一亮,在村子里很少能看到这样养眼的人物,也就二房的乐安能跟他比一比。

但是乐安到底年纪小,一身稚气,哪有眼前人看起来气质沉稳,举手投足的风度让人情不自禁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的长相本来就不差,感觉到这边的目光,抬眼看过来,除了殷清瑶冲他微微一笑之外,旁人俱是红着脸赶紧躲开。

李梨花大方地赞了一句。

“倒是有殷家二郎年轻时的风采。”

王氏腰板一挺,瞄一眼背对着自己的殷老二,就算现在,殷老二的气质也不比谁差,虽然看了这么多年,已经是老夫老妻了,还是觉得养眼。

只是眼下被小儿女们暗中的情愫感染,她的脸颊也有点红。悄声向殷清瑶打听道:“这位白先生是什么来路?多大年纪了?娶妻没有?”

她纯粹是好奇,桌上其他人则是支棱起耳朵,吃饭的动作都顿了顿。

殷清瑶的目光在殷静娴、殷乐琪、王娇、崔萍脸上扫视一圈,每个人脸上都染上红润,听见这个问题,有人更加娇羞地低下头,有人直接迎上她的目光。

殷清瑶暗中替白竞捏一把汗,狼多肉少,以后自求多福吧!

“白先生家也是西局村的,家里没什么人了,从小跟着我外公读书,打零工赚点钱都用来读书了,现在身上是秀才功名,今年应该二十出头了,还没娶妻。”

“还是个秀才郎呢!”李梨花悄悄地又往那边看了一眼,小声说道,“怪不得看起来不一样呢。”

“学堂啥时候开始上课?”

王娇跟殷清瑶挨着,凑在她耳边用只有两个人听见的声音问了一句,殷清瑶抿唇一笑,说道:“等收完麦子,谁知道啥时候下雨,马上就端午节了,得赶紧收回来!”

王娇嗯了一声,脸又红了。

“你说女子也能上学是不是?”

距离近的崔萍也把耳朵凑过来,殷清瑶轻笑一声,应道:“放心吧,只要你们有时间去上课。”

坐远一些的殷乐琪暗自后悔刚才没跟殷清瑶坐挨着,眼下看见她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就是听不见她们说什么!

崔氏见殷乐琪的表情,又往白竞身上看了一眼,年龄大了些,但是长相一表人才,身上还有秀才功名,以后就是当个教书先生也饿不死。

不过她也不着急,反正人已经到了村子里,先观察观察再说。

各怀心思的人难得和谐地吃完一顿饭。

殷清瑶趁这个机会,让杜鹃在外面摆了一张桌子,让去学堂念书的孩子报上名字,一天开两个班,上午一班,下午一班,讲一样的内容,要是上午的课赶不上可以下午来继续学习。

或者是上午的没学会,下午再来学。

先学上半年或者一年的字,再学一些算术和打算盘。

手边能用的人太少了,殷清瑶打算亲自培养一批,她买的这些男童女童都要去学堂,分成两批,上午去学堂的人下午练武,下午去学堂的人上午练武。

就算不能文武双全,至少也要认字会算数,再加上强身健体长命百岁。

今天赵大郎也来了,不过没进来,就在外面吃饭,殷清瑶跟他打了个招呼,让他回去之后在村子里宣扬宣扬他们村的学堂,不管男孩女孩,来上学又不要钱,学习练字没有笔墨用树枝也能练习。

赵大郎当即就应了,他家里两个儿子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三岁,都跟着他下地干活,他们两个肯定来不了。于是答应把两个小的送来,一个姑娘一个儿子,姑娘赵小云今年八岁,男娃子赵长阳今年七岁。

殷清瑶听他说起老大赵长宁的时候,心思一动,殷乐琪今年十五,赵大郎家一家人都踏实能干,他们家在长平村的地都是他们一家看着的。而且赵长宁她也见过,个子挺高,瘦瘦的但是干活很有劲儿,长相随赵大郎多一点,五官端正勤勉踏实,就是常年干活被晒得有点黑。

什么样的父母养出来什么样的孩子,崔氏在王氏面前总是势弱,导致了殷乐琪对自己不太有自信,但是她从小好歹是在县城长大的,眼界和修养都还算不错。

殷清瑶将来还打算用赵大郎,赵长宁现在不识字,以后迟早也是要学的,殷清瑶怎么想都觉得两个人般配。

不过刚才屋里的情形她也看出来了,殷乐琪对白竞有兴趣,现在去提这件事儿,有白竞在前面挡着,谁能比得过风度翩翩的教书先生!

还得再等等。

午后,吃饭的人散去,殷清瑶招呼着喝了酒的李秀才和殷巧手回屋里躺下。林全非得走,被殷老七搀扶着回去。殷老六没敢喝酒,马氏大着肚子,照看他也不太方便,他很有自觉地起身搀扶马氏。

殷老二和殷老三分别在王氏和崔氏的搀扶下往老宅走。

今天这么重要的日子林氏又不来,在开饭之前殷清瑶就盛上一大碗菜,拿了两个白面馒头,让豆娘给她送去了。

李柔娘自己在屋子里吃了点,等两个孩子睡了,才从屋子里出来,站在楼上往下看。

“夫人,有小姐在,您啥都不用操心。”

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殷清瑶指挥着大家该干啥干啥,正在收拾餐具,扫地刷碗。

眼下綉坊太忙了,只能抽空做些衣裳鞋子,临走之前方氏说准备采购第二批布料,好给她买的这些下人再做上两身衣裳。

这么多张嘴吃饭,才一两天功夫,买回来的粮食就吃得差不多了。这么多人,一天下来光吃饭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去年秋收的豆子高粱也不能当主食,之前就他们自己家人的时候采购一次能撑十天,现在三天都撑不住。

家里的两个大粮仓空荡荡的,还得买地种地,有粮食心里才踏实。

麦收一般在芒种前后,眼下已经过了芒种了,殷老五眯了会儿,去地里转了一圈,晚饭之前宣布明天开始割麦子。

一共十亩地的麦子,他们人多,三五天功夫就能割完,就是得再去买一些镰刀。

殷清瑶没有意见,第二天一大早吃过饭,把所有人集合起来,让李大壮两口子搬去半山腰照看着那边的葡萄和马,顺便看着葡萄酒。他们两个不下地,从立春开始到寒露都带着镰刀下地干活去了。

李凤仙改名立夏,她身体不好,就带着剩下几个年纪比较小的小姑娘们在家里,帮着割些猪草,眼看着又是端午节,干完活之后,杜鹃就教大家做一些针线,绣点香包之类的到时候好发给大家驱邪。

喂猪和喂鸡,清理猪粪鸡屎这些活,殷清瑶还是交给崔萍姐妹俩。她们两个做得很好,清理出来的都当成肥料,被赵大郎派人来拉走上到瓜子地里。现在正是长油的时候,多上点粪肥长得好。

【作者有话说】

全国各地麦子成熟的时间不一样,山里的气温低,麦子成熟的晚一些。对此,各位看书的小伙伴儿们不要钻牛角尖。大中国地大物博,我妈说她小时候割麦子的季节,早上冷得还要穿棉袄。前段时间,正夏天的时候,我们这边的山里还下冰雹。有些作物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就能生长,比如蚕豆,有春蚕豆,也有秋蚕豆,莴笋、黄瓜这些东西也可早可晚。我家山上种的豆角现在才下来,前两天刚摘了一大蛇皮袋回来,放在楼下,结果被人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