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第六十八章 大殿之上(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比如说八旗兵再次入关大掠这种事情,十数万官兵束手,纷纷闻风而逃,各地的将官和朝中诸臣不住的扯皮推诿,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清军肆虐然后从容离去,这种感觉已经让崇祯皇帝变得麻木了。

唯一值得一提也就只有那个李乙丑了。

李乙丑竟然率领民练北上迎敌,并且在东昌取得辉煌大胜,实实在在的给国朝挣回了一些最基本的体面,也让崇祯皇帝感觉自己有了些光彩。至少,识人不明的嫌疑可以洗脱一些了。

不管怎么说,兴办民练都是崇祯皇帝的钦旨,别地的民练虽然依旧一塌糊涂,但是在淮扬出了这么一个李乙丑,先是在定远破贼,现如今又在东昌败虏,都是实打实的军功。虽然对大局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却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走对了一步。

以后谁要敢再提起袁崇焕、洪承畴等人的故事,就可以把李乙丑搬出来堵住天下人悠悠众口:谁说朕无有用人之明了?这不是还有个李乙丑的么?

以民练击破八旗精锐的一路人马,响当当的虎贲之军了。崇祯皇帝本是想把李乙丑树立成为一个标杆,以收到号召天下义民尽忠报国的效果,奈何这个李乙丑实在有些太不像话了。

东昌那边肯定打出了一场胜仗,就算是多报一些首级上来,就算是把军功夸大一些,崇祯皇帝也不会太计较,封赏也是不会吝惜的。奈何这个李乙丑居然在捷报中说出了“阵斩皇太极”这种大话,马上就成为别人攻击的口实了。

阵斩皇太极这种事情,永远都不可能是真的,别说是崇祯皇帝本人,就算是三岁的娃娃都哄不过去。

弄出这么大的笑话,贪天之功的嘴脸已昭然若揭,若是不看他还有几分微末的功劳,若不是看他还有几分报效的心思,崇祯皇帝也不会把那些雪片一般的弹劾疏书留中不发了。

按照崇祯皇帝的安排,下旨申斥几句是免不了的,还要有些象征性的处罚,至于赏赐……还是以后看他的表现再说吧。

“上奏,”当值的宫人一溜小跑着送来了从兵部司务司传过来的紧急军旗奏折。

这么多年以来,每当有紧急军情,崇祯皇帝就有种脑袋发懵的感觉,因为那绝不是什么好事。

虽然明明知道是祸事,还是不得不看。

打开上疏书只看了一眼,崇祯皇帝的身体就开始微微发抖了。

苍白的脸色透着一抹病态的潮红,双手已经抖的不成样子,猛的站立起来,又拿捏着天子的气度和涵养缓缓的坐了下去。

因为心情太过于激动的缘故,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异常亢奋:“奴酋洪太(皇太极的官方名字)暴卒?死的好!”

皇太极死了?怎么死的?

不光崇祯皇帝想不明白,连司务司的情报也说的模棱两可,只有两个字作为解释:暴卒!

皇太极的年纪并不算大,也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疾病,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丧命呢?

紧接着,本应该在第一时间察觉此事的敌情司也送来了迟来的消息,他们的情报明显比司务司要准确了很多:皇太极确实是死了,至于死因很模糊。满洲八旗内部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夜间不起清晨暴卒,也有人说是皇太极早已死了数日,八旗勋贵秘不发丧早已把他的死讯隐瞒了很久。甚至有小道消息流传说在皇太极的尸体上看到了血迹……

这些消息未必是真,也未必可靠,众说纷纭已难辨真伪,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皇太极真的死了。

皇太极一死,满洲八旗内部那些桀骜不驯的旗主和勋贵还有谁能压服的住?必然陷入惨烈的内斗当中。来自两辽的压力可以减轻大半,终于可以把用在东北方向上的人力物力腾挪出一部分来,用在西北方向上了。

大明朝两线作战的格局似乎也可以缓解一下了。

突然之间,崇祯皇帝想到了李乙丑的捷报。

做事操切的皇帝马上命令阁臣范景(崇祯朝的阁臣本身就带着浓厚的秘书色彩)把那份捷报找了出来,看了又看,顿时“龙颜大悦”。

皇太极死的时间和李乙丑捷报上说的时间基本吻合,又有仪仗、佩刀等物作为佐证,更有很多生俘的八旗俘虏的证词,这事已经水落石出了:

皇太极既不是襁褓中的婴孩,又没有长期卧床,好端端突然就死了。什么暴卒,分明就是死于我大明健儿之手。伪清之所以抬出一个闪烁其词的“暴卒”说法,根本就是在遮羞。

李乙丑又不是能掐会算的神仙,要不是他真的击杀了皇太极,时间上怎么会如此的吻合?想那李乙丑只是一介草民,就算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贪这么大的功劳吧。

到了现在,那些曾经弹劾过李乙丑的官员也开始相信了“阵斩皇太极”的说法,至于崇祯皇帝本人,则是死心塌地的深信不疑了。

因为他更愿意相信那是一个事实。

钦旨兴办的民练竟然手刃了皇太极,顿时就让崇祯皇帝变得兴奋起来,心情瞬间大好。

不管怎么说,民练都是出自自己的手笔,李乙丑也可以算做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天子门生”了,自然应该百般回护。崇祯皇帝甚至为以前怀疑李乙丑的血诚之心产生了愧疚的心理:幸亏没有发出那道申斥的旨意,要不然岂不是寒了忠臣猛士的报效之心?岂不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好在一切都还来得及。

“诸位爱卿,淮扬民练指挥李者,功勋卓著深慰朕心,应仔细议一议封赏之事。以朕看来,此等实心做事的臣子应当厚赏……罢了,朕要晤一晤这个李乙丑。宣他进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