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第九十五章 军名荡虏(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扬州的城墙之上,淮扬民练的演兵场上,已是旌旗蔽日,一派肃杀。

淮扬民练的士卒全体列阵,将偌大的演兵场排的整整齐齐,刀枪齐列如林,寒光耀眼。

以营为单位,前后左右排列成十三个方阵,每个方阵内部有分为七到十二个队级单位,队一下是最基本的旗级。

大大小小的阵型上百,甲胄鲜明豪气冲天,严整肃杀之气升腾而起。

每一个士兵都穿上了最整齐的制式军装,皮靴锃亮束腰皮带将腰身杀的细细。两道交叉而过的红线如同鲜血艳似烈火。

正前方的一百六十门铜胎炮排成矩阵,炮口斜指苍穹。两翼分列的骑兵虽然只有四百余,却也是士马雄壮,自有一番腾腾的煞气。

今日,是淮扬民练改组为荡虏军的大日子。

虎贲雄兵组建为军,乃是世间第一阳刚雄烈之事,就算是受邀观礼的嘉宾也只能站着。

七尺高的木台正中,供奉着天地二字以及大明先皇的灵位,荡虏将军李乙丑侧立一旁。

吉时已到,随着一声号炮,全身披挂的李乙丑大步上前。

祭拜天地,然后朝着先皇灵位行君臣大礼。

礼毕,由监军文秀之代表大明朝廷当众宣读成军书文。再由孙启功宣布荡虏军的人事、建制等等细节……

营、队军官齐齐登上高台,朝着先皇灵位行君臣之礼,礼毕之后,集体转向,面朝北方行军礼,以示遥尊崇祯皇帝之意。

身为朝廷的代表,荡虏军的监军,文秀之和孙启功二人行的是跪拜大礼,伏地不起三拜九叩,表示对九泉之下的大行崇祯皇帝继续行臣节。

孙、文二人,都是年轻血热的书生,都是饱肚诗书深受圣人教诲的读书种子。满腔满脑都是报效朝廷的热切心思。如今崇祯皇帝大行殉国,壮烈千秋,眼前就是一手组建起来的虎贲强兵雄兵健卒一万六千余,应该怎么做,胸中的热血心中的抱负应该如何施展,已经不必多言了。

当此时局动荡国朝存亡断续之时,什么样的精忠,什么样的慷慨都比不上眼前之军。

这是一支誓死效忠大行皇帝的虎贲。

文秀之依旧伏地保持跪姿,取出早就准备好的诵文,开始当众宣读:

“甲申国变,江山倾覆,先大行皇帝以身殉国,天下汹汹万民惶惶,神器竟沦贼手……”用几句简单的话语讲明白了当前的形式,马上就切入正题:“自太祖洪武皇帝驱逐腥膻开国以来,天下莫不奉我大明正统……”

只诵了几句,文秀之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今有淮扬孤军,奉大行皇帝遗命,正式成军,军名荡虏。军旗乃先中宫亲绣,殷殷之意附于其中……”

“我荡虏军上下,终不负先皇所托,谨奉先皇名号,遥尊为主。不论何时不论何境,若有先皇遗脉,即为荡虏军之主。”

这份诵文是经过李乙丑反复修改,始终紧紧扣住崇祯皇帝,并且说的非常清楚,虽然崇祯皇帝已经大行殉国,若有先皇子嗣出现,立刻无条件的自动成为荡虏军的新主,荡虏军永远接受先皇正统的辖制。

崇祯殉国之后,他的子嗣自然是要登基称帝的,至于崇祯皇帝遗留下的来皇子现在在哪里,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反正荡虏军已经把自己摆在君臣大义的道德制高点之上了。

因为心绪太过于激动,文秀之那近乎虚脱的身子不住颤抖,脸上满是病态的潮红,将周中宫亲手绣制的军旗高高捧过头顶……

李乙丑接过军旗,豁然展开,鲜艳如血通红似火的旗帜上有“荡虏”二字。此二字出自先皇手笔,乃是周后亲制,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李乙丑高举着军旗,厉声大吼:“奉皇命,即刻起,荡虏军——成——军!”

文秀之和孙启功早已经激动的不能自制,身负上下通达之责任的文秀之站起身来,摇摇晃晃的往前走了几步,来到高举着军旗的李乙丑面前,发出声嘶力竭的尖叫声:“臣文秀之,代先皇,拜——军——了!”

自古军成,需皇帝或者代表皇帝的重要成员登坛拜旗拜帅,此时崇祯皇帝已不在人世,由文秀之代替崇祯皇帝拜军。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礼节,代表着荡虏军的身份和正统地位。

当文秀之礼拜之时,擎着军旗的李乙丑和台下的万千将士齐齐行军礼!

在旁观礼的扬州官员纷纷跪拜,以表君臣之义。

从这一刻开始,淮扬民练就有了一个非常正式的身份:荡虏军。

作为荡虏军的最高统帅,荡虏将军李乙丑必须对崇祯皇帝负责。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已大行殉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