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一百一十七章 拦河抢劫(4)(2 / 2)

遥控大明 短头发 0 字 2022-05-17

自辨书中的内容虽然不被江南小朝廷接受,但李乙丑的态度却出现了明显的软化,从他主动上自辨书就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他还是承认了新朝,君臣之礼还是有的。

能让荡虏虎贲承认新朝,对于江南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也是意外的收获,自然千万宣扬。

殊不知,自辨书根本就和李乙丑无关,完全是出自两位监军大人之手。

自辨书刚刚呈上没有几天,第二次北上的议和使团就传来了消息:议和失败。

清廷不仅拒绝议和,还扣留了使团中的百十名大小官员,只把随行的一百多下人和官兵“驱逐”了回来。

多尔衮不仅拒绝议和,而且给江南新朝拟定了三大罪状:

贼困京师不救先帝是其一,妄行擅立新君是其二,各镇拥兵自重虐待万民是其三。

这三大罪状还真不全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也谈不上什么莫须有,因为江南新朝确实如多尔衮所言的那样,君主为擅立,各镇拥兵虐民也是实情。

言下之意,就是清廷根本就不承认江南小朝廷是大明朝的继承者,甚至没有把江南当作一个王朝来看待。

自崇祯皇帝以前,大明朝历代先皇,都拒绝承认后金是一个王朝,更不承认他们是一个国家,一直都将其视为叛乱的武装集团。现在的局面已经颠倒过来,清廷居然拒绝承认江南的大明朝廷了,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除了历数江南小朝廷的罪状之外,多尔衮还很清楚的指明了一点:旦夕发兵讨罪!

我要派兵去征讨名不正言不顺的江南了。

言语出自清廷摄政王多尔衮之口,就等于是正式宣战了。

直到现在,议和之事才正式宣告失败,不管江南小朝廷议和的诚意有多充足,清廷已经不准备再玩弄议和的把戏了,因为他们已经攻下了潼关。

潼关为秦地门户,潼关一破,李闯的败局已定,清廷已不再需要顾忌什么,正式发出征讨江南的号令。

到了这步田地,就算江南小朝廷的君君臣臣全都蠢猪,也应该明白过来了:战争,已不可避免。

对于清廷公然宣之的战争威胁,江南君臣和民众依旧抱着盲目的乐观态度:国朝虽只有半壁江南,然江南甚大,民富财丰,兵马尚多,足以抵御清兵。就算暂不能收复故地,保江南之万全还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荡虏将军李乙丑劫扣资财的举动就成了真正“为国为民”的义举。幸亏他把那些钱粮给劫下来了,要是输到北地,就真的成了清廷征伐江南的助力。

人家都要打过来了,还送钱送粮过去,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李乙丑劫扣朝廷资财成了好事,那十几船钱粮布帛据说是”暂扣“,用自辨书上的说法,是“代朝廷暂为保管”。至于李乙丑想把那些钱粮保管到什么时候,那就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会不会再次还给朝廷,也是件说不准的事情。就算李乙丑想还,估计朝廷也没脸要了,何况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归还?

被劫扣就被劫扣了吧,虽然朝廷损失了一点,终究没有落到清廷手中,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

李乙丑用果断决绝的行动,证明了他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似乎早就料到议和会失败一样,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等等词汇,似乎就是专门用来形容李乙丑这种人的。

不愧是堂堂的荡虏将军,为了大局敢于背负种种猜忌和骂名,关键时刻敢出手,眼下的大明朝实在太缺少这样的人物了。

当初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盐贩子,却被先帝简拔,一路跃起,现在隐隐已成了江北最具实力的镇守之将。先帝慧眼,虽已大行殉国,识人之名依旧让人钦佩。

仔细想起来,大行崇祯皇帝也是个操切的性情,特情简拔过很多文臣武将,比如说当年的袁崇焕、杨嗣昌……比如说后来的洪承畴等,只不过这些人大多没有让崇祯皇帝如愿,只有这个李乙丑是先帝留给大明朝的一个人才。

先帝虽然在用人方面有些不足,好歹还在身后留下了一个做事果断敢于承担的李乙丑,给大明朝留下了一支虎贲强兵。

反观江南新朝,可曾有过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吗?

怪不得李乙丑始终抱着崇祯皇帝这面招牌,不愿意效忠新朝,原来新朝真的比不上大行崇祯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