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火药的曙光(1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0 字 2022-05-21

 李宪很简单结束了所谓的会议,把三个女人赶回藏经阁睡觉,然后让祁三郎打着火把来到方丈室的地下室,也就是所谓的银库。

地下室高度接近四米,十二米多宽的正方形空间,除了中间留下一条通道之外,左右两侧码满了各种椭圆形大木桶。

李宪拔出三棱刺把左边的一个木桶盖子撬开,里面都是黄色粉末。又把右边的木桶撬开一个,里面是白色粉末。

祁三郎发现古怪,因此凑上前问道:“公子,不是银子,也不是面粉,这是什么东西?”

李宪一看火把靠近来,顿时急得直跳脚:“你想死啊,赶紧退开,到楼梯上等我!”

原来,木桶里面白色的是芒硝,黄色的自然就是硫磺。

过去半年时间,邹吉的飞狐镖局已经打通了走镖路线,完成了四趟镖的运输任务。前面两次都是走私粮食和盐巴,目前都在外面粮库里面。后面两次就是眼前的这些东西,也是李宪最紧迫的东西。

大宋朝早就在制造火药,甚至还弄出了“震天雷”这样的城防利器,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竹筒铳”和“火云枪”。

震天雷,就是把黑火药装进陶罐里面,敌人攻城的时候点燃摔下去,通过陶瓷片杀伤敌人。

这算是最原始的手榴弹或者地雷,比当年诸葛亮的东西高明多了。当年诸葛亮的所谓地雷,全部都是硫磺。

竹筒铳,就是在打穿竹节的竹筒里面装上黑火药,对敌的时候点燃导火索对外喷火,目的是吓唬敌人的战马。

火云枪,就是把竹筒铳绑在枪杆上。和敌人厮杀的时候点燃导火索,通过喷火吓敌人一跳,给自己创造杀死敌人的机会。

大宋朝这个时期弄出来的所谓火器,除了震天雷有一定杀伤力之外,竹筒铳和火云枪只能吓唬敌人,并没有什么杀伤力。

华夏大地上,从唐朝开始就已经出现了黑火药的雏形。只不过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找到最佳的配方,所以威力有限。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那个时候的人们还不知道木炭,采用易燃物质马兜铃壳碾成的粉末作为助燃剂。

宋朝虽然知道用木炭替代马兜铃粉末,但是芒硝、硫磺、木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比例最合适,却还没有完全明白。

黑火药其实应该叫硝酸钾火药,然后发展成威力更大的硝酸铵火药。

黑火药的配方虽然对普通人很神秘,但李宪是战略侦察兵,不仅仅知道黑火药的配方,甚至还知道流体炸药、塑性炸药、磁性炸药的简易配方。

对于李宪来说,只要有了芒硝和硫磺,就等于有了黑火药。

木炭根本不算什么,这附近漫山遍野都是栎木。也不用考虑环保问题,更没有森林资源法约束,只要自己不成立森林警察,直接命人砍回来烧炭就行。

看见芒硝和硫磺的一瞬间,李宪很是兴奋了一下。也仅仅是兴奋了一下而已,因为究竟如何使用黑火药,才能把威力发挥到最大,这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了,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行。

黑火药最厉害的用途,就是号称死亡收割机的“马克沁大叔”,名震寰宇的马克沁重机枪。

比如说,李宪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无数的马克沁重机枪,把女真鞑子的精锐铁骑全部处以极刑。

如果这个年代有九挺马克沁重机枪,就完全可以横扫天下。这个美妙的幻想能实现吗?狗屁!

枪管制作、膛线制作、弹壳冲压这已经属于天方夜谭,何况更加天方夜谭的******、复进簧。

制式枪械都属于天方夜谭,李宪当然不会平白无故发神经,在这些方面浪费极其宝贵的时间。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了结果,李宪终于安心睡了一觉,一直到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起床。

祁三郎刚伺候李宪洗了一把脸,早餐都还没有端进来,李宪就已经大喝一声:“命令唐知县,不对,命令唐知府立即跑步来见我!”

唐知府在最前面的天王殿办公,前后距离五百多米,李宪火急火燎的,也不怕把人家秀才跑坏了。

唐浩然果然不愧是读书人,脑袋瓜子就是好。接到命令之后并没有跑步过来,而是骑着他的宝马一溜烟来到了方丈室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