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平远堡余波(2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0 字 2022-05-21

站在完颜宗翰的立场上来说,不管死多少人的战损都可以接受,至少可以在奏折中遮掩过去,关键是要彻底查清楚横空出世的萧芸娘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辽萧家和大辽耶律家族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没有人敢轻视。如果能够查明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挡箭牌。

完颜拔离速、完颜活女和完颜豪三个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而且必须带罪立功:立功的条件只有一个:立即找到萧芸娘所部!

要想在广阔的地域上寻找一支数千人的军队,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侦骑四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这是必然的程序。

五虎寨已经覆灭,所以这一次已经没有丝毫顾忌。既然平远堡是“惨案”的发生地,调查就从这个原点开始向四周辐射出去。

完颜宗翰为了今后能够在大金国新老交替的政局中不受冲击,这一次是势在必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找到萧芸娘所部,然后聚而歼之,成为大金国西路军目前的唯一任务,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苟延残喘的天祚帝耶律延禧。

敌人正在做什么,李宪并没有关心。不是他不想关心,而是因为他手头的事情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根本没有精力关注其他的事情。

郝大根和霍高明送过来第一枚没有装药的炮弹,让李宪对这个年代的工匠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敬业。

全手工敲出来一枚炮弹外形,竟然分毫不差。难怪他们能够制作出那么精美的铜、锡、金、银器皿,成为朝廷里面的贡品。

有了炮弹的模型,李宪的第一门“榆树火炮”,终于可以完善弹仓、炮碗的定形尺寸,尤其是紧固件的锚定方式可以最后确定下来。

榆树火炮,对李宪来说属于“成熟的技术”,曾经在河北的白洋淀大发神威。八路军雁翎队利用简陋的榆树大炮,把小鬼子四十八吨级“大发动艇”打得晕头转向。

前一世在博物馆,李宪看见过很多榆树火炮的实物,也感叹过当年八路军抗日之艰难程度。

“陈老幺,划出一半铜匠和锡匠,交给郝大根和霍高明指挥,今后你不用管他们做什么。所有的铜、锡首先满足他们,其它的都停下来。”

李宪一言九鼎,正式决定上马105mm口径的炮弹壳生产。同时命令铜铁总监姜琦不再浇铸铜锭,而是浇铸铜板,要求越薄越好,这样就便于铜匠接下来的加工。

不怪他如此着急,在目前这个年代,炮弹壳只能用手工敲出来。一个熟练的铜匠,需要七天才能敲出一枚合格的弹壳,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才能弄出四枚。

现在集中三十二名铜匠满负荷运转,一个月也只能敲出一百二十八枚弹壳。就这种产量,一旦打起仗来马上就出问题。

当目前为止,除了李宪之外,所有人都不知道弄出来的是什么东西。

铜匠郝大根、锡匠霍高明虽然弄出一枚炮弹模型,但是他们怀疑是一种非常粗的烛台,因为前端的锥形弹头的确像蜡烛。

这就是封建君主****时期的好处:让你们干什么就干什么,有钱难买老子高兴,违令者斩!

至少李宪已经慢慢适应了这种好处:他当然不是变态,不会找借口玩杀人游戏。但是不用对任何人解释,就可以做到绝对保密,还能够增加自己头上的神秘光环。

虽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上面一声令下,所有工匠都不遗余力,绝对没有人吃饱撑的跑过来问个为什么,更不可能有人过来计算成本。

李宪没有过问那些成熟工匠的事情,他已经把牟长霞内卫营的姑娘们全部调到白云山庄,并且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连驻防铜铁冶炼场,督促铜、锡、铅的生产。第二连驻防白云山庄,督促匠做营加工弹壳和弹头。负责测量验收,运送成品入库,监督销毁全部废品,确保没有任何一件流到社会上。

第三连和第四连全部转行,目前在李宪的亲自指导下从事技术工人的工作。

有了第一台天平之后,李宪已经带领姑娘们秘密配制了十斤黑火药,这两天正在反复试验导火索。

不仅要考虑导火索插入弹壳之中,还需要考虑炮弹储存、多次搬运、天气变化、弹仓高温等野战因素。所以李宪需要的导火索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否则就无法生产出可以实战的炮弹。

导火索,成为李宪必须攻克的最后一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