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9章 作死地折腾(2 / 2)

重建北宋 苕面窝 0 字 2022-05-21

以上兵力加起来,一共七万七千多人,防御长度五十里。具体分摊起来,平均每一里长度上有一千五百多人,相当于每一米的地段三个人防守,看起来似乎不错。

朝廷终于发布皇榜告知百姓:“金人国相完颜宗翰从河东出兵,副元帅完颜宗望太子从河北出兵,游骑已及郊畿。”汴梁城内的顿时惊慌失措起来。

问题在于,京城的防御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防御城池的人要面面俱到,进攻城池的人只需要突破一点就可以了。

比如说集中两千人猛攻三十米宽度的城墙,防守兵力不到一百人,一轮弓箭就全部报销。由此可见,七万多人肯定是守不住汴梁城的。

接到刘延庆、姚友仲、辛兴宗等人请求增兵的奏折,朝廷立即发布诏书,决定在百姓中招募忠义之士登城守御。

“招募”这个词,是写出来好看的。具体执行起来就变成了抓壮丁,而且是从城外迁入城内的百姓中抓壮丁。

没有粮食,没有住房,没有柴禾,家人都睡在街道边的雪地里,朝廷并没有管死活。

你现在还要抓壮丁?简直岂有此理!更加剧烈的冲突再度爆发,汴梁城发生第二次暴动。

太尉辛康宗以及抓壮丁的官员,被愤怒的百姓当场击杀,暴动瞬间波及全城,被强制迁入城内的十多万百姓被卷进去。

开封府的弓手(警察)立即全部出动,经过一晚上的搜捕甑别,领头暴动的五个人被斩首示众,暴乱暂时被镇压下去。

朝廷接到报告,顿时觉得这样“招募”起来的“忠义之士”,实在太危险了。还没有给他们发放兵器就开始暴动,如果把兵器发下去,那简直就是灾难。

一份诏书很快出笼:立即解散“忠义营”,这些人一律不准上城墙。为了防止这些人里通外国,全城抓捕奸细的严打开始,一批无家可归的百姓被斩首。

招募的忠义之士靠不住,城头上的防御兵力严重不足,大宋君臣经过一天时间的扯皮,最后决定把大内皇城的太监充军,全部赶到城头参加防御。

大宋朝廷未战先乱,完颜宗望和完颜阇母马上得到消息。听说太监被赶上城头,这两个家伙顿时命令部下散布谣言:“宋国的内侍,很多人和大金国有勾结。”

这可不得了!

五千多太监刚刚气喘吁吁爬上城头,朝廷的旨意又下来了:“太监立即各归原职,一律不得参与守城,违令者斩。”

就这样折腾了两天,城防兵力薄弱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大宋君臣经过一夜扯皮,朝廷又发出旨意:“罢免太宰唐恪,以何栗代之,擢升孙傅知枢密院事、曹辅佥书。何栗提领召募奇兵,孙傅提领召募忠义兵。在百姓中招募忠义之士,创建忠义营登城守御,奇兵营作为后继。”

书中交代,何栗创建的所谓奇兵营,总兵力7777人,就是郭京、杨适、刘无忌招募的六甲神兵,也算是大宋朝廷给自己准备的“战略威慑力量”。

百姓为什么要暴动?大宋君臣从来就没有想过。

如果大宋君臣把赔偿给女真鞑子的东西,拿出万分之一分奖励给百姓,暴动怎么可能发生?

但是,“宁与外夷,不与家奴”的哲学,大宋君臣坚持不懈的既定原则。宁可把整个天下割让给敌人,也绝对不可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不光大宋君臣如此,后世的******依然如此。“宁亡于帝国主义,不亡于**”,成为******发生动内战的理论依据。

殊不知,不管是**,还是三民主义,都是自家兄弟当政。但是******宁愿让帝国主义打进来统治中国,也不同意信仰**的兄弟管理国家。

建国的道路千万条,亡国的途径只有一个。什么叫折腾?大宋君臣就是好榜样,******是继承者!

大宋君臣在皇城内反复折腾,完颜宗望却没闲着。他这次一路南下做了充足的准备,沿途抓捕了三万多民夫。

利用大宋朝廷颠三倒四的有利时机,完颜宗望命令民夫运石伐木,制造攻城器械,尤其是把五百架石炮需要的石头准备充足。

一个做死地折腾,一个磨刀霍霍。就这样一进一出之间,大宋朝廷在亡国之路上走得更远,两只脚都已经踏在阎王殿的门槛上。

因为完颜宗翰终于赶到汴梁城下,大宋京城被彻底包围了!

完颜宗翰之所以先发后至,就是因为他在半路上遭到白莲教的迎头痛击,七千多亲兵损失殆尽。幸亏蒲察石家奴紧急增援,完颜宗翰才逃出生天。

在沁水一线不明不白吃了一个大败仗,完颜宗翰心头有一股邪火没有发泄出来。

正因为如此,完颜宗翰赶到祥符县城的当天中午,就派人和完颜宗望取得联系,同时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下达了连夜发起进攻的战斗命令。

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南熏门、陈水门、固子门、万胜门、西水门、封丘门,等十一座城门遭到攻击,大宋京城最后的保卫战拉开了序幕。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