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节 上帝的惩罚(2 / 2)

海魂 闪烁 4384 字 2019-09-12

除了汽车之外,美国的大部分家庭都有大量的可燃物,或者是易燃物。比如大量的木制家具,棉麻毛质地的衣物,窗帘,地毯等等。另外,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是住在木制结果的小平房里面的,而这些房屋的主体结构也是木才,极易燃烧。而且这些房屋都是一片一片连在一起地,往往连成了数个街区。只要被点燃了。根本就无法扑灭大火。

在轰炸结束后,大火仍然在熊熊燃烧,足足烧了三天三夜。城区内的居民区几乎全部被烧毁。工业区,商业区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遭到轰炸的时候,就至少有5万人被烧死。到大火熄灭的时候,超过50万市民失去了家园,被迫离开城市。而在美国政府的记录中,这次轰炸导致72164名市民死亡,3419人失踪,伤者超过了20万。

比起后面的大规模轰炸,夏洛特的人员伤亡根本就不算大。可是,轰炸的效果已经出现了。被迫转移到别的城市。或者乡村去地市民除了带走没有被烧毁地行李之外,还带着遭到了大规模轰炸后的恐惧。这就如同是病毒一样,当恐惧的病毒在美国的身体内开始蔓延的时候,这个强壮的巨人也将倒下!

其他两次轰炸的效果也差不多,杰克逊的大火少了两天,有31452人死亡,4148人失踪,伤者超过了10万,另外还有10多万市民成为了战争难民。新奥尔良有33217人死亡。3288人失踪,伤者超过了5万,超过10万的市民成为了战争难民。

这是针对美国城市平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轰炸,当时就出现了流言,很多美国人将战略轰炸称为“上帝的惩罚”。

当时美国政府还没有想到要控制向外地迁徙的市民,当战略轰炸如同恶魔的死亡召唤被转播开,当越来越多地美国人开始谈论“上帝的惩罚”的时候,美国政府才意识到,控制流言也许比防御轰炸还要重要。可是,当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向了美国各地的时候,已经不可能彻底的控制住恐惧在美国体内的传播了。

当罗云冲拿到了情报部门提供的轰炸评估报告的时候,他也有点震惊。这是他第一次为在战争中大规模地杀伤平民而感到心悸。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罗云冲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毕竟日本是唐帝国的世仇,而且是那种背信弃义的敌人,没有任何唐帝国的军人会对日本有半点好感,在绝大部分帝*人眼里,就算日本人全被烧死了,那也是活该。可是,美国还算不上是唐帝国的世仇。虽然罗云冲没有看到轰炸现场那炼狱般的场面,没有看到在火海中挣扎着求生,最后却被大火给吞噬掉的美国平民,但是那些数字就是一条条的人命,代表着十多万人的生命就这么被剥夺掉了。

在战后,罗云冲口述的战争回忆录中,他对轰炸美国的感触是最深的。而且罗云冲自己都承认,如果当时美国选择投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国平民成为战略轰炸的牺牲品。他甚至承认,也许还有别的办法可以迫使美国投降,而不是将美国东部地区的所有城市都炸成废墟。可问题是,当时有别的办法让美国投降吗?还有,美国政府会在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或者是彻底的意识到将遭到彻底毁灭之前就投降吗?而要让美国政府意识到不投降就要彻底毁灭,战略轰炸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城市变成了烈火中的炼狱,美国政府就不可能做出投降的决定!

轰炸总结报告也很快提了出来,参谋军官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以及肯定了针对城区大规模使用燃烧弹的作用。另外,用于轰炸新奥尔良的新式燃烧弹的作用也得到了证实。

当时,只有投到新奥尔良的燃烧弹是采用了新的燃烧剂的。新的燃烧剂主要就是提高了可流动性,同时降低了密度,使之能浮在水面上持续燃烧。虽然新式燃烧剂的发热量,以及火焰温度要低一些,但是用来烧毁居民区已经是绰绰有余了。而且新式燃烧剂本身就是针对沼泽地带研制的,在对付新奥尔良这种被水淹过的城市时更为管用。

当初还有很多人不相信新式燃烧弹的性能,而且罗云冲也想知道新式燃烧弹是不是更管用,所以才安排了轰炸新奥尔良的行动。在得到正式之后,今后就可以继续用新式燃烧弹攻击美国南部地区的城市。现在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罗云冲给兵工厂下了更多的订单,获得足够的燃烧弹才是确保轰炸能够持续进行的最佳保证。

白天轰炸的效果也得到了证实,虽然损失大了一点,但是罗云冲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改为夜间轰炸。他在拿到了轰炸的评估报告之后就让参谋着手组织下一次轰炸,准确地说,是下一阶段的轰炸。

这时候,罗云冲用上了在对付日本时的办法,即先列出轰炸目标的清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轰炸行动。这样,就不需要针对每次轰炸进行单独的策划,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天气变化,轰炸机部队的出动能力,弹药与燃料的准备情况等等来陆续轰炸清单上的所有目标,灵活安排轰炸行动。

这也是战略轰炸走入正轨的重大标志,如果针对每次轰炸行动都做单独策划的话,那么罗云冲就要把他的战略轰炸机司令部的规模扩大好几倍,多安排几百个参谋军官,而他是不可能同时指挥这么多的参谋军官的,也就只能按批量的安排轰炸行动。干这套,罗云冲是行家里手,做起来轻车熟路了。当时,也恐怕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他做得更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