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42)挽留(2 / 2)

在杂交粮种出现之前,中国要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只能是一厢情愿,就算是工业化能使城市富庶,能使得政府减免甚至零农业税,粮食却是要一粒一粒收上来的,没有杂交粮种,在清季想让农民富裕起来,确实是痴人说梦,绝无可能。</p>

而工业化让农民流入城市,进而获得财富的同时,农民还是农民吗?这个问题,张华轩自认绝无办法解决,将来两淮进入淮工业化的轨迹时,粮食问题却只能靠外来雇工或是外购来解决,这一条也是他在一年前就考虑好了。</p>

只是这一点却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向沈葆桢解释清楚,无论如何,不是同时代的人再怎么杰出,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超过他理解能力百年的思维方式。</p>

他闷头想了半天,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措辞是好,看着沈葆桢热切的眼神,张华轩只得苦笑道:“知难行易啊玄著兄,如何着手我已经有了成算,让我一下子向兄长解释清楚,却是太过困难,不知道如何措辞是好。”</p>

沈葆桢略觉失望,却也知道张华轩所说是实,当下只得笑道:“那便看玄著如何行事吧,等我到了江南道后,也会建议当道大佬有样学样便是。”</p>

他一个江南道的监察御史自然不能久留在淮军幕府之中,这一点沈葆桢清楚,张华轩更是明白。沈葆桢毕竟不同那些普通的官员,或是在家赋闲的士绅,一经幕府任用,加官保举就能让幕客们欣喜异常,他是翰林外放,朝廷是要予以重任,张华轩的淮军看来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仗去打,算上保举这一块也是绝不合算,上次顺义集一战,沈葆桢已经被加了知府衔,如今再去上任,以他的名气与能力,几年内没准就能做到司道,留在张华轩军中,确实是有些屈才。</p>

只是他的任用,张华轩已经在心里有了定论。这一次行军做战,他已经看出来沈葆桢没有军事才干,不过眼光敏锐,敢于任事,也不辞劳苦,而且行事时没有顾忌雷厉风行,又颇能接受新的泰西思想与做事方式,这样的人确实算是难得的人才,不留下他,张华轩岂不太过憨傻?</p>

倒不是张华轩有什么搜罗历史名人的癖好,实在是这个时代文盲太多,淮军已经在一年前扫盲,可是能认得三百个字以上的人仍然是寥寥无已,繁体字难记难写,读书在当时是一个很耗费资产的投资,一般的农人百姓吃饱肚子就属不易,有点余钱也会让子弟去做学徒,将来出师后便能养家糊口,读书投资周期长,成本大,风险高,万一考不中举人进士,所有的前期准备就是打了水飘,所以愿意横心咬牙走这一条路的太少。</p>

以淮安府来算,徐溜镇有五六万人,其中文盲占了九成以上,读书识字的人中,有的专门读几本周易算书之类,装神弄鬼骗钱,有人是为了做状师或是朝奉掌柜,认得几个字会记账便可,只有少数人通读之后,应试去考科举,这一类人中,做律诗,做八股还成,问他世界大势,则茫然无知,问其天文地理,则一窍不通,问其历史掌故,清季的读书人不知道唐太宗是谁的比比皆是……</p>

就是这样一些人,还是当时的人才,是国家的元气,要好生做养,这些人有的读书有成,考中了举人进士,到北京或是地方为官,有的人成天钻研官场学问,打定主意要少做事少说话一静不如一动,讲究的是养称体居移气,熬白了头发熬白了顶子,这样的人与朽木无异,而偏是这种人,最反对国家有任何形势上的变革,也以这一类人势力最大,最为腐朽。</p>

也有一类,确实天生聪明,读书之后见识广博,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林则徐,当是清朝第一批倾向于开放国门的一批汉人士大夫,而沈葆桢与李鸿章之流,却又紧随其后。</p>

</p>

他们能够出类拔萃,确实是家学渊博,然后自己又不因循守旧,所以才在后世留有大名,张华轩一心收罗招致,确实是因为当时人才太过难得,实在是百中无一,而是万中选一的原故。</p>

当下听得沈葆桢有去意之后,张华轩却是并不着急,而是嘿嘿一乐,向着沈葆桢笑道:“且不必急,等咱们到了淮安府后,我有事要与振岳兄商量,到了那会子,振岳兄是要到江南上任,或是与朝廷解释,就此留在淮安帮我做事,任凭振岳兄一言而决!”(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