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62)华尔的忧虑(2 / 2)

如果说淮安工业区将引领中国走向工业化,而求是学堂这种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式学校,一旦兴办成功,它的第一批毕业的学子,无疑将在中国的科学、文教、政治等各方面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p>

与如上两方面相比,与生机勃勃的淮军相比,地处军营北面的火器局无疑就要失色许多。虽然四个高炉日夜不停的喷射出烟雾,夹杂着的火星喷向半空的壮观场景引得很多当地百姓跑来观看,然而与不断发展壮大的工厂区相比,与涉及到未来淮系集团发展至关重要的求是学堂相比,与淮系集团的中坚与保障淮军相比,火器局无疑是要黯然失色许多。</p>

除了火炮的铸造还算差强人意外,步枪的制造仍然是举步维艰。相比于步枪而言,火炮的铸造虽然看起来更加骇人,倾倒铁水时的场景让每个新手都胆战心惊,然而火炮的铸造其实当真是简单的很。高炉炼铁,倾倒铁水到模具内,炮管成型后用车床打磨,然后铸造炮耳,炮身炮架,装配完毕,这一切流程在十几个洋技师的教导下,炮厂的很多中国技师和工人已经能够完全掌握,事实上不论是在哪一国哪一地,包括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因为高炉的易建和炮管的打磨也相对容易,火炮的铸造从来都不是一件难事。惟一困难的只是精确度与炮管耐磨度的问题――这一点在欧洲技师的指导下,也完全不再是问题。</p>

与火炮相比,前装滑膛火枪的制作反而要困难许多,最困难的当然是枪管的制造,在步枪制造当初,只有几个技师指导,而且没有相关的车床来帮忙,而是让匠人们用手工来打磨,虽然滑膛枪不需要膛线,不过壁管的厚度与长度决定一支火枪是否合格,在这一点上,能做到尽善尽美的中国匠人要少的多。在后来引进了更多的欧洲技师,又购买了车床帮助打磨枪管,再用流水作业的方法来组装枪托扳机等机件――就算如此,步枪的工序要更多得复杂,对工艺的要求也增加了许多,况且张华轩在三年前开始首创淮军,然后两年前开始着手创立淮安工业基础,去年一年更是加大投入,又兴建火器局,扩大淮军基础,以现在淮安诸多产业的收入,再加上厘金与财政盈余,能维持火器局现有的局面就算不错,想进一步扩大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如此这般,使得火枪的生产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苦于器材的不足,虽然拥有三十多个来自欧洲的技师,再加上二百中国工匠与各种器械,每个月出产的火枪仍然只能维持在一百支到三百支的水平,而一旦到了战前准备的时候,很多技师和工匠都要抽调出去,去修理损坏的枪支,然后去造零部件与子弹,火枪的生产就会陷于停顿――这无疑使得步枪厂的主管更加尴尬。</p>

因为火器局的存在至关重要,整个火器局实际是直属于张华轩的淮军营务处管理,原本的营务处主管内定的是沈葆桢,而沈葆桢却对搞学校更感兴趣,在暂且没有好人选的情况下,只得由张华轩自己一手打量,再加上几个得力的幕僚协助掌总,在火器局之下,则又分为火炮、步枪、炮弹子弹等几个工厂,每个工厂都再设相应的管理人员,而且,因为这些工厂的特殊性,为了防止外行指导内行,几个工厂的主管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欧洲主管,当然,他们只负责技术上的管理,在财务与人事管理上,仍然是使用中国人为主。</p>

步枪厂的主管华尔是一个在后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个来自美国的牛仔原本应该到上海的清军炮艇孔夫子号上去做大副,在几年之后被任命为副将,组织常胜军与太平军做战,最后在战场上被太平军的炮弹击中腹部而死。</p>

而到了这个时代,这个二十五六岁左右的美国人却并没有到上海,在美国潦倒不得意的华尔听说了中国有一个张华轩这样的人物,有大量的白人到淮安去淘金后,立刻选择直接到达淮安投效,在当时欧洲技师多半只通晓技术而不懂人情世故,这个粗通枪械而又圆滑世故的美国佬却当上了火器局步枪厂的主管,月俸丰厚,待遇良好,而张华轩听说此人之后因为好奇心还破格接见过一次,这也使得华尔自信心极为膨胀,对淮军集团的忠诚也大为增加。</p>

而最让华尔忧虑的就是随着其余淮军事业的蓬勃发展,他的步枪管理却显的了无起色,已经把事业绑在了淮军集团战车上的他,事实上比很多中国人都要更加忧虑,也更加拼命的多。(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