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172)转变(2 / 2)

不管他适才关于火炮的描述如何的荒诞不经,这时候的论断却是让人佩服。徐州的南北要途的地位是每个人都赞同的。这里等于是连结山东、江苏、河南诸省的交通枢纽,不论是向南向北向西,都是一个中转集结的最佳地点,若不是前次淮军还没有攻打徐州的计划出来,铁路想必也早就修筑过来了。而现在徐州诸多矿厂的出产也是极多,这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往外头运?太不合算!所以有识之士早就断言,从海州修一条到徐州的铁路不仅是势在必行,而且将会很快提上日程。</p>

在张华轩有意的掌控和宣传之下,在淮安官僚体系内没有那种极端的愚昧与保守的旧清官僚的前提下,在淮安与徐州各地等于是肃清了宗族与士绅势力的有利条件下,对火车的宣传进展的极其顺利。还是在海州准备修建铁路时张华轩就有意下令加强对火车有利国家民生的宣传,这种宣传多半是采取了图画加戏文的形式,鲜明可信而又深入人心。这就使得火车这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极为新鲜的玩意显的并不那么抵触。</p>

虽然在火车道经过的线路上不免得还要经历迁坟等诸多为难的措施,不过在政务处的财政补贴和有效的宣传下,这种不得不行之的措施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而且没有旧式文人政客的那种诸如伤风水伤龙脉之类愚蠢的宣传,百姓们又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火车的好处,这就使得火车的铺设不但不被人诟病,还被广为接受,并且受到热烈的欢迎。</p>

中国的百姓虽然在这个年头丧失了大国的自信,而且经历满洲两百多年的愚昧统治和几乎殖民化的禁锢思想的伤害,在为政者放开他们的心智让他们自己思索后,这个古老的民族却能迅速焕发出难得的活力,这种活力上到政府和军队,下到民间,显的那么炽热与充满激情,而这一切的改变,也不过就在匆忙的几年时间内而已。</p>

因为火车的话题又引发了很多关联的讨论,徐州府的百姓并不似淮安那边那么见多识广,很多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传说中的新鲜事物,在几个去过淮安与扬州的同样是平头百姓的嘴里说起来,显然是比官府的宣传更让人多信上那么几分。</p>

冒着冲天烟气的大型工厂,拥有接近二十万产业工人的巨大的纺织厂,每天都在试射新铸成大炮的火器局,这些都是让内地百姓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稀奇物事,除了这些,还有奔驰在苏北大地上冒着黑烟发出巨大轰鸣的火车,还有数不清的一级和二级公路,还有那些新式的四轮马车,还有那些扛着枪训练着的淮军新兵,还有奔走于道路上的来自全国的商人,还有淮安城中那些混夹在中国人群中的西洋大鼻子,还有那些数不清的各式工厂,出产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各式的产品。</p>

确实,很多东西在徐州的老百姓眼里是那么的新奇,而很多东西,却已经与他们息息相关了。大伙儿现在抽着淮安工厂出产的卷烟,这种卷烟劲道并没有自己种的旱烟那么劲大,不过抽起来却是更加方便了,点烟的工具也换成了火柴,轻轻一划,就冒出一股轻烟和一团小小的红色火花。衣服,是淮安那边纺的纱织的布,轻便而结实,与那些厚重的土布相比,机器织成的布匹在质量上也让人放心,价格上却便宜了三分之一,谁还愿意去穿那些土布!颜色也是由淮安的染厂染成的,赤红黄绿青蓝紫,不管你想要什么色都给你染。其余的油面米,包括煤油灯和焟烛,哪一样不是淮安的出产?这些东西原本洋鬼子也卖,不过大伙儿用起来心里总觉得不是味道,虽然洋货价格也便宜用起来也好用,可怎么用,也不及自己家里工厂出产的这些东西用起来让人放心,让人打心底里高兴!</p>

除了这些民生所用的东西,还有徐州矿山里那些新奇的玩意儿,最新奇的当然就是使用在矿井里的蒸汽机了,这玩意看起来是一团黑铁疙瘩,一旦放上煤烧起来喷出白烟来,一台机器迸发出来的力道,一百个壮汉也抵不过,而且它不要吃饭不要休息,就在机器的转送下,一车车的煤就这么轻松的从煤山里挖了出来,然后送到厂子里制成煤球,送到了千千万万个百姓的家里。</p>

这一切的一切,当然都是在淮军攻克徐州,也就是大帅派来的那些官员所说的光复那一天开始的。从田间地头到煤矿铁矿,谁不夸赞大帅是真龙天子降生华夏,拯救万民?北京的王气显然是到了尽头,用那些书生文气的话来说,那就是胡人无百年运,满洲人窃取华夏两百年现在算到了头,连洪秀全那样的长毛闹邪教都差点成了事,这满洲人还有资格赖在北京的龙廷上?早就该收拾包裹回他们的东北老家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