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出使欧洲(1 / 2)

 汤若望提出钟表法,其实为的也是证明自己的水平。=≠≈≈=≠=≥≥眼下,大明可是连座钟都自己造不出来呢。

35年,意大利的丹蒂制造出第一台结构简单的机械打点塔钟,日差为5~3分钟,指示机构只有时针;5~5年,德国的亨莱思先用钢条代替重锤,创造了用冕状轮擒纵机构的小型机械钟;52年前后,意大利的伽利略明了重力摆;657年,荷兰的惠更斯把重力摆引入机械钟,创立了摆钟。

但朱慈烺既然是个识货的,也一眼看出了西方虽然也有时钟,但巨大的误差以及海上航行恶劣的情况都让将钟表搬运上船艰难。

当然,想要测量出经度,也并非是钟表法不能为。

可是,这一句话却不是汤若望率先说出。反而是朱慈烺抢先道:“钟表法,症结在于钟表。这一点,我大明的能工巧匠或许可以继续专研。李院长可以行文到匠作大院里,立个项目。这等大事,朕看可以好生筹措一番,立个高额奖金,定个长远项目以备将来。当然,想要解决眼下困难。朕看,更实际一些,还是用天钟法为妙啊。”

听着朱慈烺所言,汤若望凝神细看,顿时收起了原本的心思。

这一位皇帝,知晓的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多呢。

如此一来,原本简单的用西方科技震撼皇帝陛下的想法便只能收起来。

话归原题,还是得落到这定位经度的问题上。

没错,时钟法存在着制造技术的难关。但天空上的星体却是天然存在的。

就拿大明来说,这里固然是没有时钟,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测量出时间。比如,用日晷。

反过来说,人类一开始之所以研究天文,其实也就是因为要计算时间。因为,天体的移动宗室准时的。

太阳,月亮,以及那些距离更加遥远的星星总是会准时的出现在天空之中,就仿佛是另一种形式的钟一样。

故而,这也就是朱慈烺所言的天钟。

比如之前说的,一百三十年前,德国人约翰沃纳就提出利用月球的移动来测量经度。

而这,就是另一种法子,天钟法。

“原来,皇帝陛下也知道天钟法?这倒是……是草民无知了。”汤若望姿态一下子放得很低。

对此,朱慈烺只是缓缓轻笑,不置可否。

感受不到朱慈烺到底知晓多少,原本对大明科技低下的印象刷新以后,更是不清楚明国是否已经掌握更深的技术。对此,汤若望也没了底。

但喂了讨好这位大明最尊贵、最有权力的人,汤若望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他所知晓的一一道出。

天钟法说起来,自然又要从那个德国人说起。

在他之前,其实众人的研究也已经有一定程度。虽然,在渺小的个体看来,自己在路上奔跑,月亮也会跟着跑。仿佛永运跟随,也永远不变。但实际上,月亮在天空的相对位置一直都在改变。只不过这样的改变幅度不能让肉眼明显知晓。

当然,对于天文学家而言,只需要长时间的观测便可以得知。

比如沃纳精确测量,月球每小时会移动一个本身直径的距离。他因此假定,假如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移动都是一样的,只要在两地分别观测月球,准确记下它在某个位置上的时间,就能算出两地之间的经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