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匡补时局——王鏊(1 / 2)

 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吴县人,明代名臣、文学家。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授翰林编修,孝宗时历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职。武宗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请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旋即入阁,拜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在任上尽力保护受刘瑾迫害之人,并屡次劝谏刘瑾,终因无法挽救时局而辞官归乡,此后家居十六年,终不复出。王守仁赞其为“完人”,唐寅赠联称其“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

王鏊,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在乡试中取得第一名“解元”,在礼部会试又取得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被授为翰林编修,一时盛名天下。

王鏊参与编修《明宪宗实录》,同年,升为侍讲学士。《明宪宗实录》修成,升任右春坊、右谕德、侍讲经筵官,当时孝宗宠信宦官李广,整日在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感动,日讲完后,孝宗对李广说:“讲官指的是你们。”在选择太子僚属时,孝宗命他以原职兼任太子谕德,不久转少詹事,因吏部尚书韩文荐,擢为吏部右侍郎。

王鏊被起用为吏部左侍郎,参与编修《明孝宗实录》,任副总裁,当时明武宗“好逸乐”,不问政事,太监刘瑾专权,吏治大坏。王鏊与吏部尚书韩文等人,要求武宗诛刘瑾等“八虎”,但失败未成。不久,刘瑾入司礼监,大学士刘健、谢迁相继离去,内阁只有李东阳一人。刘瑾想引焦芳入阁,但廷议只推荐王鏊,刘瑾迫于公论,命王鏊以原职兼学士,与焦芳一同入阁。一月后,升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国史总裁、同知经筵事。

景帝汪皇后去世,朝廷对以什么规格举行丧礼拿不定主意,王鏊说:“皇妃并非因罪被废,应恢复原封号,按妃的规格安葬,按皇后的规格祭祀。”武宗便下令停朝,按皇后规格祭祀。

宪宗废后吴氏去世,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王鏊认为不可,最终才得以妃礼下葬。当时,尚宝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点死去,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对崔璇侮辱并且又要杀之,我还有何脸面留在内阁。”李东阳也极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边。刘瑾恨已致仕的韩文,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又想借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与李东阳前后都极力相救,使刘瑾阴谋未得逞。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称他筑边墙浪费军需。王鏊争辩道:“杨一清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对兵部尚书刘大夏发怒,将他逮至京城,要以激变罪名判其死刑。王鏊争辩说:“岑猛不过是拖延没去罢了,未叛变怎能说为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