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马屁阁老——张璁(2 / 2)

科举制度是明朝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但在具体的运作过程当中,暴露了许多弊端,产生了明显的负效应。如正德年间国子监祭酒陆深在一篇奏疏中认为,科举所取的士子往往是浮华而无实用。张璁改革科举制度,重新规定考试文体,提高应试者素质,由于科举名额极为有限,不可能网罗天下所有的真才,使许多士子难以通过科举而成为进士。于是,张璁推行三途并用之法,改革用人制度,在改革初期,阻力较大,如明人焦竑批评:张璁“为人刚愎,故所行多纵苛刻,如沙汰生员之举,是何意义!”出现这种因循之论并不为怪,其反映了一部分人的短视之见,张璁改革科举制度,改变学风,强化学校的教育功能,考汰之法,以及对提学官的大力整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明代名臣张居正,以自己少年时的亲身体验对嘉靖前期整顿学政的成就,予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臣等幼时,犹及见提学官多海内名流,类能以道自重,不苟徇人,人亦无敢干以私者。士习儒风,犹为近古。”可以说,嘉靖前期是明代历史上整顿学风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官吏的贪赃枉法,是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亦是君主专制社会的大患,张璁上疏奏皇帝,依律治罪贪官污吏。在掌管都察院时,向世宗奏上《宪纲》,择其中最急切者七条陈之,依照宪纲实行,可严肃风纪,整顿官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张推举“廉能爱民者”,不受资历限制,在《论用人》疏上说:“近该北直隶巡抚官奏,欲尽将进士、举人选补此地方州县正官,臣思之心有未安。”张璁认为:无论在何地,无论什么官职、学历,只要廉洁爱民,都可以推举任用。

张璁因为名字犯世宗的名讳,请求改名,世宗就赐他名孚敬,字茂恭,御书四个大字给他。时吏部侍郎徐缙询私纳贿,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求解脱,投书行贿于张璁,张发其私,由“法司同证徐缙贿孚敬事,黜为民”,此事使朝野受到震动。

张璁的改革与反腐损害了皇亲国戚、太监、官吏、权贵阶级的既得利益,不能不引起他们的仇恨,弹章不绝。但由于他一切秉公,亦奈何他不得,张璁几次致仕离京,犹如一介寒儒,他一再告诫家乡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势凌人干不法事,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

张璁得疾,屡请致仕,世宗不允,为之亲制药饵,张璁在朝房值班时昏晕过去,不省人事一天多,因病情急剧加重,世宗不得已乃许致仕回家调养。世宗多次派人去温州瑶溪贞义书院看望张璁,并几次下旨召张璁到京复任,但都因身体原因未能到京。后来,张璁病殁于温州,卒年六十五岁,此时尚居于承天府的世宗伤悼不已,赐祭葬有加,赠太师,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