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著《燕石集》——赵大佑(2 / 2)

在刑部尚书任上进资德大夫,勋正治正卿,其祖、父皆进尚书,祖母暨母皆夫人,满载殊荣,门楣光耀。对此,赵大佑告诫子弟道:“门第高,可惧不可恃,以成立之难,而覆坠易之也。愿而曹惧之。”赵大佑祖上历来重视治家,严不废律,把“子姓受约束,勤生产,起财以义,敬重祖先”作为家训延续,强调“治家不富不贫,守己无荣无辱,先世咸考终命,后人永保贞吉”。淳厚、严谨的赵氏家风家训影响了赵大佑的一生。

在赵氏祖训中,最核心的是强调对子弟的教育,称“食可无少,衣可缺,读书不可失”,要做到“躬行惟师友,事业在诗书”,并反复勉励子弟刻苦学习,谨记“务学当有常,否则一暴十寒矣;用功当知要,否则泛而不切矣”,做到“隆师友,笃课程。朝夕鞭辟,讲明义礼,不使追逐时好”,并告诫子弟“饱食暖衣宜思自树”“人生未老而享既老之福,恐不得老;未贵而享既贵之福,终不能贵”。

赵大佑入仕前,在县学读书时曾因学田少而难供学费,夫人牟氏将所有陪嫁妆奁资助于他,自己过着“食不重味,衣布帛,无纨绮”的生活,日夜操劳,“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倦勤”。赵大佑得夫人治家有方,潜心治学,终中举、进士、入仕。

此后,赵大佑虽长年在朝为官,与子弟少相聚,但始终牵挂对子弟的教育,在《喜得家书示儿》中指出:“寒暑资身有敝庐,辛勤应自惜三馀。相思勿忘临歧话,万里何妨少寄书。”让家中子弟牢记他的临别嘱咐,珍惜当下读书条件,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他还请弟弟赵大佶帮忙教育儿子,在《复佶弟书》信中写道:“忠、愈二子得荷监督,不致荒废”。得知族弟入学,他在《答族弟受书》信中不仅要求踏实求学,持之以恒,还教授学习方法和途径,称:“继自今须熟读经书,讲习章旨,次则习子史,诵古文,多作文字,更须就正胜友,庶无自是之差,久则自然向进也。”

赵氏家训,更把对子弟的品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作为做人立身之根本,并强调言教不如身教,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在这一点上,赵大佑比祖上要求更为突出,认为训饬子孙“动必由礼”,在《途中示儿》诗中教子“丰思无逸豫思贫”。他在《答世服书》信中告诫弟弟赵大佶道:“文字之教,犹在次等。第一是饬其勿得轻言妄动,勿得纵酒耽欲。假饶为人不端,即是不才子弟,在家已不好,在邦尤不好,要官作何用?”

在得知赵大佶即将赴官,在《复佶弟书》信中告诫要廉洁从政,称:“士君子平居自许颇觉容易,惟是临财当事,若非确有定见,势利所在,鲜不动心改图。”在得知族弟世卿在学校受罚,他在《答族弟世卿书》信中告诫道“行为不得,反求诸己,自今以往,尚须循守条约,勤若自工,以图恢复”,并勉励道“古人成功立业,往往于艰难困屈中得之,愿子加意自勉”。

赵氏家风崇尚孝悌,认为此是做人根本,赵大佑为族人子弟率先垂范。他对父母极为孝顺,致仕后家居五年,“足迹未尝一至城府,晨夕必在二亲之侧”“饮食必躬阅视,其寒暑衣服调摄唯谨。每遇节序,率诸子弟罗列阶下问安上寿”。期间,朝廷召其复任南京刑部尚书,再召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都被他以“病子衰亲,相依为命”等为由而谢拒,终未赴新命。时人赞其“公之始为忠,而卒以孝终,盖两完矣”。他对兄弟也是“友爱尤笃,视其弟大伦、大佶,怡怡如也,卒教成之,皆为举人”。同时,他“接宗族乡党极有恩义,驭僮仆严而有恩,厚于待人而薄于自奉”“曲尽情好,不作富贵相”。

赵大佑,性嗜读书,虽日常公务繁忙,暇时仍手不释卷,生前即对所作诗文作品,予以整理结集,取名《燕石集》,有序文2篇、正文五卷,卷一为“奏疏”共17篇,卷二为“传、序、祭文、志”共16篇,卷三为“诗”共160篇,卷四为“书”共88篇,卷五为“外集、祭文、后序”共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