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名声大的很,当然并不是后世所熟知类似名侦探一类的名声,那只是一些文艺作品中的杜撰。
历史上的包拯可不会断案,但是铁面无私却是真的,宋时包拯时任权知开封府,这个位置其实就是和现在的赵寅一模一样,同样是京师的知府,所管的也都是那些王公大臣,自然不可避免的也遇上过类似赵寅如今所经历的事情。
而包拯的选择则是十分聪明,什么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只要犯到了包拯手上,一概依照律法执行。
而正是这种铁面无私,非但没有让包拯遭受针对,反而变成了一个人人都怕的瘟神,史书上的记载是“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而这便是包拯的聪明之处,他最先认清楚了矛盾主次,在其位谋其政,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他真正只需要负责的,只有当时在位的皇帝宋仁宗赵祯!
赵寅领会到了李洪的意图,这纸条的意思便是要告诉他,无需害怕得罪那一方,按照规矩秉公处理,他身为朝廷命官,需要考虑的只有大明律和朱元璋,其余人得罪了便得罪了,身为孤臣,反而会更容易受朱元璋提拔。
同时赵寅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李洪既然敢提出这件事,那就是代表着李洪在此事中绝对是无辜的,或者说有着充足的自信。
想通这一切,赵寅瞬间陷入了沉思,许久之后,赵寅的手突然又按在了早先脱下来的官服上。
“开堂,押嫌犯李洪上来,某要夜审此人!”
“下官领命!”
那差吏顿时应了一声,随后急匆匆的就去请李洪出面,他之所以这么帮着李洪忙前忙后,倒也不是收了李洪的好处,同样又是一个被李洪石灰吟所折服的读书人罢了。
虚名这东西,无怪乎此时的人如此在乎,只是一首诗而已,但能给李洪带来的隐形好处,数不胜数。
……
李洪得偿所望的被人带到了大堂,也终于见到了布政使赵寅。
赵寅得李洪提点,刨除一切无关因素,只当做是一场寻常的审案,一切按照流程办事。
因此在李洪踏入大堂的瞬间,赵寅便拍响手中惊堂木,正襟危色的喝了一句:“升堂!”
大半夜原本应该休息,却又被拉起来的差役们站列两旁,有气无力的用手中棍子敲击地面发出‘咚咚咚!’的声音,但是并没有像是影视剧中喊什么‘威武’之类的话语。
李洪身上也无什么枷锁,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走到大堂中央,静静的看着赵寅。
而赵寅又是敲了一下惊堂木,喝到:“堂下何人,面见本官,为何不跪!”
李洪无语的看着赵寅,想了想后歪头问道:“你真的要我跪你?”
一句话,瞬间便让赵寅冷汗都留下来了,心里大骂李洪不讲道义,明明是李洪告诉他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的,怎么李洪出来了自己反而不讲规矩了。
只是赵寅心里这么想,但是当看到李洪已经开始整理袍子,作势欲跪的时候,自己反倒是急了,急忙干咳了两声开口说道:“罢了,本官便念及你颇有才名,敬你是读书人,这跪就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