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假借贼名巧成真 同仇敌忾抗乌丸(上)(1 / 2)

 ——————————————

.......

乌桓,亦作乌丸,是作为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根据原本的史料记载。

建安五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之战,旋即病死。十年,绍子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

建安十二年八月,曹操远征乌桓,两军相遇于柳城境内的白狼山。曹操亲自将自己的指挥旗授予给麾下大将张辽。于是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胡、汉降者达二十余万口,乌桓单于蹋顿也在此战中被张辽临阵斩杀。

曹操将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

建安二十三年,乌桓联合鲜卑反叛,为曹彰、田豫所败,实力再次被严重削弱。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

然而此时此刻的乌丸,在张角,张宝两兄弟看来。

“贼人不除,贼心不死.......”

这是张角对乌丸的评价。

然而此时此刻对如此评价的乌丸,张角只有“利用”两个字。

就在两人趁着夜色钻进了乌丸一个部落当中......

“如果是我的话,我就去刺杀蹋顿。”

看着忽然间一股热血劲儿上头,有些虎头虎脑的张宝。

“蹋顿骁勇善战,才略过人。”

史称:“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雄百蛮。”

总领右北平、渔阳、上谷三郡。

在袁绍与公孙瓒相争之际,蹋顿曾出兵协助袁绍,击破公孙瓒。袁绍因此矫制赐予蹋顿及三王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人单于称号及印绶。后来,难楼、苏仆延率其部众奉立楼班为单于,蹋顿于是退位为王。袁绍死后,继承人袁尚被曹操打败,转而求助蹋顿,当时幽州、冀州官吏百姓奔逃到乌桓有十万多户。袁尚企图凭著这些人力以及蹋顿的帮助,夺回河北。

直至在柳城白狼山之战被曹操的先锋张辽临阵斩杀。

在此之前,几无败绩。

“你可以去试试......”

见着张宝就要动身,张角立刻给了一副意味的表情。

“到底要不要他的人头啊?”

“我们的计划是借几个人头,不是闹大乱子的。”

张角言道:“蹋顿一死,北边胡人必然会大乱,说不得会影响到北平那里。一旦北平被影响,公孙瓒自然也就被牵制,到时候关东联盟也就少了一个强悍的主力部队......”

说话间,张角看向远处。

“按照计划,这会儿咱们的由头应该也来了吧。”

“由头?是什么?”

“自然是配合咱们行动的由头。”

......

为了牵制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董卓按照李儒的意思,派遣了一名官员带着重礼去联合北方乌丸等部众。

试图用侵扰的手段,来牵制公孙瓒。

而本次所派出的人员则有王允家的长子王盖。

虽然在汉臣眼中,王允是一个极其有气节的臣子,之所以跟董卓走得近,则是为了保存实力,看似卑躬屈膝,实则以待时机。

然而......

可在董卓看来,王允和自己的关系是真的很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