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1 / 2)

 和赤道的永夏,而首先应当是人,是人们为了幸福的未来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是人类对于幸福和公平的世代相传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在已经消灭了人压迫人的国家里正在变为现实。【】孩子们进入这个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只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只会讲述一番,而应当是非常关切人类命运的人。</p>

在进行国内和国外的“旅行”活动时,要防止一种偏向就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列夫托尔斯泰曾经给教小孩子的教师建议说:“你们要防止过分热衷于特别是外国为儿童出版的书籍里给儿童讲述科学所探知的非同寻常的结果,譬如地球、太阳有多少重量啊,太阳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啊,树木和人体是怎样由细胞组成的啊,人们发明了哪些新奇的机器啊,等等。”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解释自己的建议说: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词的习惯。自从作家写出这些话以后,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世界发生了难以辨认的变化,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小孩子的眼界也不同以往了。但是,托尔斯泰的建议,在今天也还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讲述事物时,不要用过多的信息使他们震惊。</p>

58、“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p>

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p>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学龄前儿童的敏锐而牢固的记忆力感到惊奇。譬如,一个5岁的孩子跟父母亲到树林里或田野里散步回来,他完全浸沉在那些鲜明的形象、画面和现象留下的印象之中。过了一个月、一年,父母亲又准备出去散步,儿子急不可耐地期待着那个静静的、晴朗的早晨快点来临。他回想起有一次,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经跟爸爸妈妈一起到树林里去过。父母亲惊奇地发现,那些鲜明的、生动的细节还在孩子的回忆里闪闪发光。孩子想起了那一朵长着两种不同颜色花瓣儿的令人惊奇的花朵。父亲惊异地听着儿子在重复讲述那个关于兄妹两人变成了花朵的美丽的童话。这个童话是一年以前,在林边的空地上,父亲讲给母亲听的。当时孩子好像并没有在听父亲讲些什么,他在追赶一只蝴蝶,那么,他的记忆是怎样把周围世界里这似乎是极小的一点点东西保持下来的呢</p>

道理就在于,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并把它们很深地保持在记忆里。小孩子常常会使大人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的使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譬如现在这个孩子,他回想起那朵奇怪的花,就问父亲说:“那兄妹两个人能不能互相看见呢您说过,植物是活的,这么说,那是能听见、能看见的了他们还互相谈话吧那么我们也能听见他们的谈话吗这一连串的思想使得父亲深为惊讶:为什么儿子在一年以前没有问到这些呢不仅是那花朵的鲜明的形象,还有那些难忘的时刻的情感色彩,怎么能够这样长久地保持在记忆里呢父亲还了解到,儿子仍能清晰地想像出那好像铺着繁花盛开的地毯的林边空地,蔚蓝色的天空,以及远处传来的飞机的嗡嗡声。</p>

我思考着这些事,不断地自问:为什么像这样有着鲜明生动的想像力、敏锐的记忆力,对周围世界的现象有着敏感的情感反应的儿童,在进了学校的两三年以后,就怎么也记不住语法规则,那么吃力地识记“草原”这种词的写法,弄不懂9乘以6等于多少了呢这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我得出了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结论:在上学的年代里,掌握知识的过程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正因为儿童的思维不断地受到这条小溪的活的源泉的浇灌,所以它才能提出那些微妙的、意想不到的、“哲理性的”问题,使我们深为惊讶。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啊。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使儿童意识到思维规则好比是一座匀称的建筑物,而这座建筑物的构造法又是由一座更为匀称的建筑物自然界所启示的。为了不把儿童的头脑变成知识的储存所,变成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那就必须教给他思考。就儿童的意识和儿童的记忆的性质本身来说,要求一分钟也不能把鲜明的周围世界及其规律性在儿童面前掩蔽起来。我深信,如果把周围世界作为儿童身在其中学习思考、识记和推理的环境,那么随着儿童的入学,他的记忆的敏锐性、思维的鲜明性,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p>

但也不能夸大自然界在智育中的作用。有些教师抱着一种很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有自然界存在于儿童的周围,那么这一事实本身里就包含着智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人去认识自然界,用思想去钻研因果联系的时候,自然界才能成为教育的强大源泉。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知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不应当把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这一特点偶像化。固然,这一特点是客观真理,康德乌申斯基早已证实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那么由此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不应当教给儿童进行抽象思维。有经验的教师在强调直观性的重要性和自然界在智育中的重大作用的同时,也把这些因素看做是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目的明确的教学的手段。</p>

我周密思考了那应当成为我的学生的思维源泉的东西,规定出孩子们在4年内应当按顺序去观察的东西,以及周围世界的哪些现象将成为他们的思维的源泉。这样就形成了自然界的书的300页。这就是说,进行300次观察,让300幅鲜明的画面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我们每星期到自然界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这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课。这不是热热闹闹的散步,而正是上课。但是,一般的课也可以上得引人入胜,非常有趣,这样就更加能够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p>

我提出的目的是: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我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但是鲜明的形象并不像在照相底片上那样反映在儿童的意识里。表像不管它们是多么鲜明,并不是目的本身和教学的最终目的。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生动的直观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周围世界的鲜明形象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源泉,在这个源泉的各种形状、色彩和声音里隐藏着成千上万个问题。教师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就好像在翻阅这本自然界的书。</p>

现在让我们看看自然界的书的第1页,它的题目叫做“生物和非生物”。在早秋的一个温暖而有阳光的中午,我和孩子们来到河岸边。我们分散在一片草地上。在我们的眼前,是一片点缀着秋季花朵的草原,鱼儿在清可见底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蝴蝶在空中翩然飞舞,燕子在蔚蓝色的天空飞翔。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悬崖跟前,那上面经过多年的变迁已经露出土壤的剖面。孩子们很感兴趣地察看着各种颜色的黄色的、红色的、橙黄色的、白色的泥土层和砂层。瞧,这是薄薄的一层白土,下面是金黄色的砂子,再下面是立方形的红色结晶体。</p>

孩子们把土壤的上层、黑土跟深处的几层进行比较。</p>

“我们在土壤的上层看到了什么东西”</p>

“看到植物的根,”孩子们回答,“深处没有根。”</p>

“孩子们,大家看看长在悬崖最靠边处的青草丛,再看看这一片黄砂。青草跟砂子有什么区别吗”</p>

“青草夏天生长,秋天枯黄,到春天又活起来了,”他们说,“青草上长着小小的种子,它们落在地上,又从这些种子里长出新的嫩茎来”</p>

“而砂子呢”我想让所有的孩子,特别是几个头脑迟钝的孩子彼特里克、华里亚、尼娜,都来进行比较。班上还有几个孩子,像米沙、萨什柯,他们的思维的流动可以比喻为一条缓慢的然而是充满着水的河流。还有一个女孩子柳达,她的思维情况对我来说暂时还是个无法解开的谜。开始时我想,这个女孩子简直就是智力发展过程缓慢,她很难理解别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能领会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女孩子的一双生动的、感受性很强的眼睛里,好像有一种被什么内在的力量抑制着的思想;她似乎是故意地不急于把自己清楚地知道的东西说出来似的</p>

“孩子们,你们看,这儿是黄砂,这儿是青草。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区别吗”</p>

孩子们在思考,他们看着绿色的草地和光秃秃的悬崖。柳达眼里露出沉思的神情,彼特里克皱起双眉,华里亚拿一把砂子从这个手掌倒进另一个手掌里。</p>

“砂子上面没有开花,青草上面开着花。”柳达说。</p>

“青草地上可以放牧牛群,可是在砂土地上,你去放放看吧”彼特里克喊着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