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2 / 2)

帝师 锦暖儿 0 字 2022-09-29

与宴的明朝官员均肖似严嵩,尽量盯着空气,眼角发抽。</p>

男子剃头,女子白面黑牙。</p>

当真是蛮夷之地</p>

宴毕,谢丕一行回房歇息,看到候在室内的美人,又是一番折磨。</p>

这哪里是出使,分明是受罪</p>

最难消受“美人”恩,众人终于有了最深切的体会。</p>

翌日,不顾挽留,谢丕严嵩执意启程。</p>

临行前,告知足利氏,近有倭人骚扰明朝沿海,最好严加约束。</p>

“如足利将军无法,我朝亦可出兵。”</p>

倭国管不住,明朝就出手。</p>

朱厚照以圣祖和太宗皇帝为榜样,处置起倭寇,不会有半点手软。蒸煮不至于,砍头是必须。</p>

“是”</p>

倭人弯腰九十度,连连称是,言必定颁下条令,加以严惩。</p>

“只要发现,必不轻饶”</p>

谢丕没有多言,动身离开。</p>

待登上海船,严嵩言道:“谢郎中,倭人不可信。”</p>

“我知。”谢丕点头,道,“今次出使,有锦衣卫打探消息,倭国结束二王分治,仍呈割据之态。诸大名拥兵自重,不服统辖,互相征伐,长久必生战乱。”</p>

“一旦乱起,足利氏怕会被架空。”严嵩沉思半晌,道,“此事当禀报朝廷。”</p>

对倭国目前的情况,两人都不乐观。</p>

“倭人凶狠,且狼子野心,不得不防。”</p>

倭国乱生,江浙福建沿海聚集的倭贼必会更多。提前防范,总比事后补救有用得多。</p>

五月上旬,谢丕一行抵达石见,受到当地大名热情接待。</p>

送出两匹绸缎,一套瓷器之后,谢丕避开,严嵩以“个人”身份,提出此行目的。</p>

“上使要买山地?”</p>

“正是。”严嵩道,“本官欲购木材,此地正合吾意。”</p>

见对方迟疑,严嵩言只伐木十年,其后仍归属原主。</p>

“如不放心,我等可以定契。”</p>

真是伐木?</p>

大名疑惑难消。</p>

先是番商,后是明朝使臣,莫非山上有什么好东西?</p>

无奈自身实力不强,周边对手虎视眈眈,实在没有太多时间给他考虑。况且,土地在他手中,明朝人不可能永远不走。只要增强实力,发现山中秘密,大可将其夺回</p>

“如阁下能履行承诺,提供兵器,这座山便交给阁下”</p>

“自然。”</p>

严嵩颔首轻笑,没有漏看对方的表情变化。略微思量,便知打的是什么主意。</p>

可笑</p>

心下暗自嗤笑,面上却未显分毫。</p>

契书当场写下,第一批交付的长矛,将在六月中旬送到。</p>

对方想要火器,被严嵩拒绝。还想纠缠,严嵩直接挥袖,作势要走。</p>

“此地佳木,他处亦可寻。”</p>

潜台词,买下石见山,为的是山中木材。如果石见大名不卖,周防安芸出云,哪里不能买。</p>

严嵩的演技,未臻最高点,达到炉火纯青。但蒙几个倭人,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p>

谈判的结果,严副使得偿所愿,大获全胜。</p>

倭人被各种收拾,还要点头哈腰,捧着契纸,连声道谢。</p>

看过契纸,谢丕挑起一边眉毛。</p>

山买下,附近的土地也圈了不少?</p>

“山中开矿,必惊动山下村民。如此以来,总能多出些保障。”</p>

无论谢丕还是严嵩,都不认为能长久占据银矿。除非明朝派兵,攻下这片土地。</p>

问题是,内阁六部定不会轻易点头。</p>

倭贼作乱,斩杀即可,派兵远征实不可行。何况,穷山恶水,打下来有何用?</p>

鞑靼才是明朝的心腹大患。如倭国,尚不被士大夫们放在眼里。</p>

如是为了银矿,更不可行。</p>

违反圣人之道,绝对不行</p>

想到种种可能,谢丕和严嵩都是摇头。</p>

为今之计,只能尽快勘探矿脉,加紧开采。采出多少是多少,银矿石冶炼麻烦,直接装船,运回大明再行处置。</p>

两人计定,当日便遣佛郎机人带路,寻到发现银矿石之地。以此为中心,同行工部官员四下勘察,很快发现矿脉。</p>

谢丕和严嵩精神一振,当即写成奏疏,加盖印章,由随行锦衣卫送回大明。</p>

在此之前,他们尚需在倭国留一段时日。</p>

为保银矿秘密,严嵩下令,召集附近村人,开始沿山脚伐木。</p>

“每日一顿饭,另有工钱。”</p>

此时,倭国正闹饥荒,知晓有饭可吃,还有工钱可拿,村民倾巢而出。多数男子连身衣服都不穿,赤着脚,一条兜裆布,拎起斧头就上山。</p>

石见大名得知消息,先前的疑虑消去几分。</p>

一边观赏瓷器,一边幻想,等兵器到手,必要给宿敌好看</p>

与此同时,杨瓒一行进入浙海。</p>

官船停泊海上,番商和两名海贼乘坐自海匪处缴获的商船,运送茶叶丝绸上岸。</p>

同行有六名卫军,皆换下袢袄,着短打,做家人打扮。</p>

王守仁一身青色儒衫,头戴四方巾,开口子曰,闭口之乎者也,将一个屡考不第,沦为帐房先生的酸丁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p>

不知内情的卫军拦住商船,仔细检查路引,知对方所运俱为茶叶丝绸,并无违禁之物,方许商船停靠。</p>

一名番商留在船上看顾货物,另一人下船,带一名海匪,三名卫军,三绕两绕,寻到一处不起眼的宅院,正是海贼在岸上的联络窝点。</p>

番商海贼都是熟面孔,门房立即通禀,将人迎进门内。</p>

半个时辰后,几人走出宅院,队伍里多出两张生面孔。</p>

当夜,杨瓒得到消息,事情顺利,两日后,商船离港,前往双屿。</p>

事情刚起头,放心太早。</p>

拿起钱宁送回的秘信,看着纸上苍劲的字体,杨瓒微微垂下眼睫。</p>

数月不见,思念犹如潮涌。</p>

否认实是违心。</p>

他栽了,就这么简单。</p>

应天府</p>

顾卿得到名单,先往镇守府见过傅容,又以长安伯的名义,向魏国公府递出拜帖。</p>

魏国公很快有了回应,隔日,戴铣即被提出死囚牢,移交大理寺重审。</p>

一时半刻,罪名难以洗脱。好歹能保住性命,不会不明不白死在刑部大牢。</p>

三日后,顾卿启程,离开应天府。傅容写下亲笔信,请顾卿转交镇守浙江太监刘璟。</p>

“江浙之地,咱家帮不上忙。刘璟兼任东厂颗领班,手下有不少番子,必有大用。”</p>

“多谢。”</p>

顾卿离开时,向傅容表示,这份人情,他记下了。</p>

傅容送出城门口,目送马车远去,好似了却一件心事,笑得极是畅快。</p>

“咱家的宝没押错。这长安伯,实非寻常人。”</p>

马车离开应天府,过广德州,经四安镇,直往湖州府。</p>

见过湖州知府,换过关防印信,顾卿日夜兼程,仅用数日便抵达钱塘。其后转水路,先后经过沥海所,临江卫,三元所。</p>

递出锦衣卫牙牌,见到卫所指挥千户,顾卿不多言,直接两个字:调兵。</p>

“没有朝廷下令,兵部印信,卫军岂可轻动”</p>

顾卿挑眉,先宣读天子密令,后取出戴铣记录的名单。</p>

几名指挥千户,手底下都不干净。见到顾卿递出的名单,当即冒出冷汗。</p>

“剿灭海匪乃卫军之责。本官携天子敕令,诸位还有什么话说?”</p>

顾卿不担心对方会通风报信,更不担心撕破脸皮。</p>

名单掌握在手,这几人要保住性命官途,必会竭尽全力,剿灭知情的海匪。</p>

别说泄露消息,谁敢这么做,九成被乱刀砍成肉泥。</p>

扇过巴掌,总要给颗甜枣,锦衣卫深谙其中道理。</p>

“诸位放心,剿灭这股悍匪,即是泼天之功。几位的名字定会从名单上抹去。”</p>

几人都不笨,知道没有退路,当即表示,愿听长安伯调遣。</p>

这份名单,十成是从许光头手中流出。</p>

海盗头子阴险狡诈,早存心思算计自己,才会记录得这般详细。不被锦衣卫查到,日后也会成为威胁自己的把柄。</p>

与其担惊受怕,不如狠下心肠,从源头消灭隐患。</p>

即便事发,也可算作“戴罪立功”,官保不住,总能保命。</p>

杀掉顾卿,鱼死网破,入海为寇?</p>

绝对是脑袋被门夹过,傻到不能再傻。</p>

一日为贼,终生难脱污名。</p>

家中妻儿老小,宗姓族人都在岸上。自己落草,全族都要被拖累,死了也没脸去见祖宗。</p>

想保住自己,只有一条路:剿匪,杀了许光头</p>

至此,杨瓒的计划终于成形。</p>

炮口张开,弓弦拉满。</p>

只待时机成熟,海岛亮刃</p>

在那之前,还需送刘公公上岸。毕竟,转移江浙大小官员目光,吸引火力,拉动仇恨值,也是计划中的重点。</p>

金尺宝刃之前,刘公公只能鼓起斗志,撸起袖子,扫视一众对手,掐个昏天暗地。</p>

所谓牺牲奉献,壮怀激烈,盖莫如是。</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