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法国华工(2 / 2)

1911中亚之王 去病将军 2587 字 2019-09-16

对这批法国华工,刘先俊还是有些了解,从1916年到1918年,一支至少由14.5万名来自山东、河北、浙江等省份的中国人组成的非武装后勤组织——华工军团,以民事合约的方式,远涉重洋,赶赴欧洲战场加入协约国一方,参与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

华工应募时都接受过严格筛选,年龄多数在18到40岁之间,不但身强力壮,而且吃苦耐劳。法国军械部和国防部都不断征召华工,因为他们相信华工的劳动效率最高。不论在后方的港口、车站、仓库,还是战地,只要看到起重机,几乎都是由华人操作;法国海军声明只需要中国工人。就连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也盛赞华工“既是第一流的工人,又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但是,那些为战胜国作出贡献的中国华工并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国民待遇,他们的命运很长时间没人过问,反而被视为危害地方治安的替罪羊,于1919年秋被陆续遣返。资料统计,实际上回到祖国的华工只有11万人,有近两万名华工被战火吞噬。

但在这世界大战的血肉钢铁中,不经意间却突然被插上了一支东方西方的并蒂莲花,大概有3000名法国女性,突破当时白种人不与有色人种通婚的劣习,与华工结婚,并使这些中国人得以合法定居。

中国华工即使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也能够自立、勤俭,普遍具有照顾家庭的责任感。他们会把每月工资中的大部分按时寄回家,也不会把余下的生活费统统送进酒吧和咖啡馆。中国人这种坚毅、质朴和自制的东方生活方式,颇受法国女子青睐。

战争结束后,那些正在与华工热恋的法国女子,热切希望华工在法国长期定居,并跟她们结婚;而被遣返的某些华工,则千方百计打算把法国女友带回中国。

由于法国政府的干涉与各种条件的制约,华工与法国女子终成眷属的少而又少。据战后统计,大约有3000名华工因收到新的雇佣合同,或者与法国妇女结婚,最终定居在了法国,成为中法关系史上第一批移居法国的中国人。

在这批华工中,大多数人都是山东人,因为山东天气与法国更接近,山东人更能适应这边的环境,所以,华工军团以山东人居多。在巴黎和会期间华工们与国内的学生一道,给中国代表团以巨大的支持,当然也给了不少压力。山东问题最终在刘先俊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解决,青岛也被收回。因此,华工们对刘先俊特别感激,很多人专门从外省赶来巴黎,还有的把法国妻子也带来,见见这位传奇的民族英雄。

刘先俊微笑着和华工们挥手,场面非常热闹。走过一段路,前面一大片是留学生的欢迎队伍,刘先俊也一一打招呼,以示对留学生的鼓励。突然,刘先俊愣住了,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眼前那几个人怎么这么眼熟呢,以前一定见过,而且是见过几次的那种,是谁呢?突然,他想起来了,身体一震。旁边陪同的驻法公使陈箓忙问:“刘总统,您遇见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