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新国会(2 / 2)

1911中亚之王 去病将军 3611 字 2019-09-16

三人对望一眼,迪化和北京的对抗就要开始了。

在北京宣布选举出黎元洪和曹锟为正副总统后,奉系和直系立即表示支持,皖系随后也表示支持,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陕西陈树藩、山西阎锡山没有表态。副总统刘先俊宣布不承认这次选举,四川主席刘文辉、新任贵州省主席刘湘表示拒绝承认,在上海的孙中山也表示反对。

随后,北京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决定,宣布将原徐世昌总统交由西北巡阅使管辖的绥远、察哈尔收归中央管辖,并委派了新任都统;以方便管理为名,将外兴安岭交由东北巡阅使张作霖管辖;将青岛收归山东地方管辖;蒙古由中央直辖。

刘先俊当即宣布北京政府的一切命令为无效。

此后,双方控制地报刊开始舆论大战。\///\\

不久,迪化终于开始反击了,而最强武器自然也是国会。

根据《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国会分上下两院: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员,22行省,每省各10名;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各设选举会,分别选出2名、10名、3名;另由中央学会选出8名;各地华侨选出6名。按法定名额,则参议员共有274人。参议员六年一任,两年一选,以保持其新陈代谢。众议员的名额,则依各地区人口多寡定之。每80万人口选众议员一人,然每省至少有众议员10人,人口不足800万的小省份亦照选。唯蒙古、西藏、青海,则参众议员人数相等。22行省中以直隶(今河北)人口最多,有众议员46人。人口最少的省份如新疆、吉林、黑龙江,各选众议员10人。其他各省多寡不等。任期三年为一届,三年一选。选举分初选和复选。按法定名额,全国共有众议员596人。参、众两院合计共有议员841人。

这天迪化风和日暖,大街小巷到处悬挂着国旗,全城成了一片红旗的海洋。\\\\\上午9时起,来自全国各地议员们身着特制礼服,陆续齐集迪化新落成的国会大厦。出席会议的国会议员计有参议员148人,众议员335人,符合多数。西北军高级将领、各国大使、各省代表、海外代表、其他国内外观礼代表千余人参加。

11时,典礼开始,仪仗队鸣礼炮108响以致敬。国会筹委会主席杨增新报告国会召集经过,并公推原副议长王正廷为临时主席。随后,刘先俊正式宣布新国会成立。

新国会第一次会议随后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大总统,刘先俊为副总统,王正廷、林森分别为两院议长。新政府实行军民分开,授权总统孙中山负责民政,授权副总统刘先俊全面负责军事。大总统的职权是总揽政务,发布命令,任免官吏,对外代表中华民国,设各部掌部务,各部部长由大总统经国会同意任免。大总统不能视事,由副总统代替。副总统负责全国军事,正副总统均向国会负责,由国会选举产生。各省亦同时设立省长和督军,分管民政和军事。

会议宣布全国处于非常时期,要求迅速结束全国分裂状态,待全国统一后立即进行新的国会选举,并重新产生总统及政府。

会议还通过了刘先俊提出地行政规划变更地建议,会议决定:以新收复的外兴安岭地区建兴安省,省会海参崴:以西北新收复地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区44万平方公里为西域省,把原比什凯克更名为阿拉木图,定为新省会。察哈尔、绥远两个特别区分别设省,绥远省会为呼和浩特,察哈尔省会为张家口;原由川军控制的川边特别区改为西康省,省会康定,原甘肃省分为甘肃、青海、宁夏三省,省会分别为兰州、西宁、银川;唐努乌梁海、阿尔泰、科布多三个特别区直接并入新疆。新成立地省份立即按照《国会组织法》进行选举,新任议员立即补充到国会中,这样国会议员就能达到三分之二多数。

副总统刘先俊继续兼任西北巡阅使,管辖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察哈尔、绥远、西域七省。康定省、兴安省,蒙古特别区不再归西北巡阅使管辖。

新政府成立后,立即要求各国、各省承认,除西北七省外,兴安省、康定省、蒙古特别区、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率先承认,随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承认。这样,迪化新政府已占据全国大半壁江山,并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占据优势随后,迪化政府派人前往广州海关接收“关余”,当时广东海关虽有巨额收入,但海关大权掌握在英国税务司手中,他们以中国分裂为由,拒绝将“关余”(即关税收入在扣除对帝国主义国家赔款后的剩余款)交给广州地军政府。迪化政府成立后,立即下令把“关余”收回,听说是副总统刘先俊派人来收取,英国税务司不敢阻拦,被迫把历年截留的“关余”900多万元交给政府。

除收回“关余”,迪化政府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到西藏宣示主权。当时由于内地军阀混战,加上十三世达赖亲英,在英国人的支持下,西藏地方政府多次东犯,占领昌都,与川军在雅砻江对峙。在此期间十三世达赖还非法和英国签订了麦克马洪线。迪化政府成立后,刘先俊立即命令四川刘文辉调集军队,明确要求十三世达赖明确与中央关系。十三世达赖大为惊恐,表示西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服从迪化中央政府,并同意派驻西藏办事长官。

就在迪化政府顺利进行统一大业的时候,一个震惊的消息传来,北方敌人大举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