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朕只有一个重孙(2 / 2)

拉拢勋贵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不是傻子都能看得明白。

等过上几天,张輗顺利袭爵,是一定会向皇帝的势力靠拢,这样一来,连带着其余勋贵也都会是如此。

再加上眼下有功未封的政变诸功臣,一个新的勋贵集团,正在由于皇帝的各种举措下缓缓形成。

文臣们说不慌,那是假的。

而礼部尚书胡濙,以及新入阁的东阁大学士商辂等人的立场也是彻底暴露出来。

至少现在看来,历事六朝的朝堂老戏骨胡濙,可以说是被朱棣狠狠地坑了一把,因此晚节不保了。

但日后评价到底如何,这谁又能说得准。

如果能表现良好,朱棣想给他一个好名声和好结局,这也不难。

......

翌日,大朝。

兵部尚书于谦出列道:“启奏陛下,也先遣使入京,言称欲送太上皇还京,请陛下接见!”

朱棣心中冷笑,道还是躲不过。

但无论如何,却也不是能当朝露出任何不满情绪的。

自己的每一个表情,实际上都会有人关注,在散朝后大书特书。

朱棣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现在并不是活在永乐年间了,而是附身在一个叫朱祁玉的重孙身上。

朱祁玉并非皇储,皇位也并非得自好太孙朱瞻基,而是为群臣奏请,由他的嫡母孙太后传诏所立。

名义上来讲,现在自己的这个皇位,是来自那个被瓦剌捉去的重孙,也就是朱祁玉的嫡兄朱祁镇手上。

也就是说,自己这个天子,是受传位而暂代!

所以,在君臣名分上,也就永远是孙太后和太上皇朱祁镇的臣子。

朱棣明白顺位继承和所谓代为天子之间的区别,其利害关系相当重要,如果不是,朱棣在上一世也就不会苦等一个“奉天”靖难的名义再起事。

就算现在已经通过政变夺取大权,并且幽禁了孙若微,也还是没有大义上的名份,所以还不能掉以轻心。

上一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是首先获得了一个名份,这才师出有名。

朱祁玉的皇位,实际上是土木堡之变后,群臣临危难时共同推举。

刚立起来的时候,所有人的想法都还只是暂时搞一个皇帝出来当大旗,本就没想着让朱祁玉的皇帝位子坐久了。

名份上来讲,是相当的弱。

所以在听到于谦的话以后,朱棣并不是和历史上朱祁玉一样愁眉苦脸,极力推脱。

而是在想,如何凭借此事将自己的名份提升起来,让朱祁镇那个昏庸的重孙,名份减弱。

朱祁镇要回来,事情反而好办了。

重生已经半年有余,朱祁玉的记忆也开始与朱棣在上一世的记忆融合,这也让朱棣逐渐明白了这个重孙的想法。

其实,朱祁玉在面对危机上,要远比另外一个叫朱祁镇的要强上许多,虽然他软懦无刚,但骨子里尚有一股血性存在。

朱棣觉得,如果真的让朱祁玉来做这个皇帝,是一定要比那个昏庸的重孙要强的,但事情没有如果。

上一世时,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事情。

如今重生占据了这个重孙的身体,朱棣只能在心里对朱祁玉默默说一声:抱歉,太爷爷会帮你管好这个大明的。

在朱棣眼里,现在他只有一个重孙子。

不是朱祁镇,是朱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