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贡院门外起纷争(二)(2 / 2)

提供考生的考舍很窄仄狭小,只有上下两道砖墙,砖墙上面放置着两层木板,上面的靠向前方,下面的靠向后方。

下面的木板便是简易的凳子,上面的木板就是简易的书桌,等到晚上时,两块木板并放在一起当作床板便于休息。

简陋的书桌上还放着一盏油灯,油灯盏中的灯油都是固定的数量,用完后便不再续油。

到了最后一天的傍晚,油灯中无油照明,无论你做完做不完试卷,都要交卷走人,否则处以惩罚。

当然各地有各地的俗定规矩,也各不相同,比如富庶点的省份会准备三支大小相同的蜡烛予以照明,等到三支蜡烛燃尽必须离开,只不过大同小异罢了。

孙山前来考府试时,他的经师便多次提醒过他,是以他虽是首次参加院试,却像个参加过多次的老童生一样。

先用雨布挡在头顶上方,以免下雨或有爬行动物惊扰自己,到时候若玷污了试卷,会被号房中监考的考官直接黜落,严重者还会被中途赶出考房。

接着孙山把笔墨、砚台、水葫芦等物品都拿出来,用小葫芦在水缸中装满清水,倒下少许在砚台中,开始慢慢的研磨墨碇,并乘机观察四周的情况。

期间也无人打扰到他,等到一一收拾妥当之时,众考生也陆续进入考场,不久之后正式考试便开始了。

首先是发放试卷和草稿纸张,之后衙役高举着一块贴有考题的木牌,围着考场来回走动。

那考题牌上的题目用米汤粘在考牌上,而且字体极大,尽量让考生们看到和看清楚题目。

孙山先用笔将题目记录在草稿纸上,这是二道“四书”题目和二道“五经”题目。

其中四书题目是一样的,五经题则各有不同,让考生们自己挑选自己所习的那一经题目。

明朝采取科举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形式都与唐宋元三朝的大不相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考试题目都选用四书五经中的句子,考生必须按照呆板固定的格式写作制艺文章。

所论述的内容也必须遵循南宋大儒朱熹所著“四书集注”的观点所阐述,不得发表自己的见解,制艺文章也就是后世人所谓的八股文。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要求士子们必须通读,能用之写作文章。

五经则不同于四书,五经包括书经、诗经、易经、礼经、春秋,由于其博大精深,只要求参考士子们通读一经即可。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部分组成。

破题点出题目的要求,承题进一步阐明题意,起讲开始议论,入题是起讲的入手处,出题则是点出题目,落下是全篇的结束。

起股至束股,议论层层深入,中股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在这四股中必须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句子,加起来一共有八股,因此才称为八股文。

八股文的内容僵化形式死板,即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又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是明清两朝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

它被现代人称其为“文化毒草”,令大部分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只知道死读四书五经,不知道世事变通,即便当了朝廷官员,也没有能力造福于社会。

这些死读书者被后人讥讽为即不通经史,又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过是愚蠢的读书虫而已。

八股文的盛行,从而让已延用几百年的科举取仕改变读书风向,从而使儒家经书从修身养气节之典,逐渐蜕变为猎取功名富贵的敲门砖,成为一代文人儒士的厄运。

当然也有一部分读书人的佼佼者,他们通读古今历史,遍阅各种文学著作,即博学多才,又能在呆板僵化的八股文拘束中大显身手。

这些佼佼者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成为朝廷官员,从而为天下士民谋取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