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酒楼(1 / 2)

 介绍完,就把他与赵衙内的恩怨一一说给赵员外听,梅方老丈听得两眼发直,心里不停的喊:卧槽,卧槽!

赵员外更是频频颔首,大宋第一才子,不仅文采斐然,武功也登峰造极,独步天下!

“公子文高武绝,惩恶扬善,吊打赵衙内,才使我彻底翻身,”赵员外拱手施礼道,“能和人品出众的公子合作,那是在下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赵员外提到合作,没想到赵楠却摇了摇头:

“赵员外,你的砖坊工艺落后,产能太低,质量也远远达不到我的要求。”

“我之所以让梅老丈给你传话,是因为你对手下人的体恤和爱护打动了我。”

“照常理,你一个员外,自然是家资丰足,完全可以甩开众人,独自逍遥快活,而你却偏偏放不下他们。”

“这就是我伸手帮你的理由,我的砖坊以及配套的瓦坊正在筹划当中,一旦运转,你的砖就会滞销,陷入困境。”

“因此,我希望能收购你的砖坊,全部人员也一并接受过来,你要是愿意,过来执掌砖坊瓦坊,我求之不得。”

赵员外思虑再三,片刻冷场后,道:

“公子言之有理,我的确是放心不下这帮老兄弟,有手艺,却难以养家糊口。”

“既然公子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那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和我的所有人马愿意在公子手下听用。”

说完,赵楠又和赵员外谈论了许多工艺方面的细节,谈好明天就开始新砖坊选址,旧砖坊改造。

此时,管家来报,第一批招聘的二百人已到,等着分到各工坊。

赵楠马上把这二百人分了下去,每个工坊少量补充了几个,去酒楼学习十个,其余的人全部安排到了朱仙镇的砖坊、瓦坊和汴京的新砖坊开工,以及酒楼的开工。

赵楠在忙忙碌碌中,三年一次的会试开始了。

寇准的策论写的就是受压榨豆油启发,朝廷应该全力支持手工业的发展,走实干兴邦,实业兴国之路。

当打开文章题目时,寇准惊呆了,居然和恩师猜的题目一模一样:

未来,什么样的华夏才是你心目中最强大的?

赵楠给寇准的那篇文章,正是《少年中国说》,只不过,中国被张南改成了华夏。

“未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华夏,与天不老!壮哉我华夏少年,与国无疆!”

寇准激情澎湃,写文章时豪情万丈,未来一个强大富足的大宋王朝跃然纸上。

主考官和考官,当看到《少年华夏说》这篇雄文,都沉醉于未来强盛繁华的大宋不能自拔。

这位心怀鸿鹄之志的中华少年寇准,从此走入了朝廷的视线。

东华门放榜,寇准高中榜首。

看榜的名门世家小姐,都暗下决心,将来嫁人,定要嫁一位东华门榜上有名的青年才俊。

殿试之时,皇帝赵匡义见到此文也深以为然。

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国家即为少年,少年华夏需要的便是这样一种精神。

就让这个少年这从一点一滴开始创造少年华夏的的辉煌奇迹吧!

赵匡义朱笔御批,钦点寇准为头名状元。

进士榜首的寇准,又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寇准的功名早就在恩师的一一料定之中,这让寇准对赵楠的崇拜无以复加。

这些时日,朱仙镇和汴梁的砖坊、已经开工投入运转,赵员外的旧工坊也已改造完成。

同步配套的三处瓦坊也同时开工,管家第二批招聘的二百人,尽数安排到了瓦坊。

制砖烧窑的新工艺上马,出货量猛增,每个砖坊前都排满了等着拉砖的马车,成群结队而来,宛如长龙一般见头不见尾。

赵员外兼管着三处砖坊,忙的焦头烂额,梅老丈也是跑来跑去点货收钱。

买到砖的老刘头又来排队时,因是梅方的邻居,央求梅方能多给自己几车砖。

老刘头儿子多,个个都长成了大小伙,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青砖瓦房是刚需。

现在,修建茅草屋还是很普遍的。

只因茅草屋每年都需要返修屋顶,夏季怕漏水,冬季怕雪压塌,春季怕火引着,这三怕,让住在茅草屋里的人整日担惊受怕。

有了赵楠的青砖瓦,虽说成本有点高,但一劳永逸,住几代人都不用为房子的事操心,还是物超所值。

尤其是现在的青砖青瓦,韧度和耐腐蚀的强度大幅提高,铺到地上也极不易碎。

较之以前,砖瓦也降价不少,实惠耐用,激起了人们修房盖屋,垒圈搭炕,修院墙、铺院子,甚至铺路的热情。

刘老头看着排队等候拉砖瓦的长龙,担心的是一旦天冷了,砖瓦坊就会停产,买不到砖瓦,明年开春就会耽误房屋开工。

梅老丈安慰刘老头道:

“过两天你再来拉也不迟,你放心,我们正在增派人手拉胚,即使数九寒天,也不耽误青砖出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