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底线(2 / 2)

可以说,从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利用礼制加强了国家的控制,也因为礼制束缚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所以,沈峰在信中反复强调了礼法对这些人的重要性。并且隐晦的提出如果官家明确自己的目的,打个礼法中的擦边球,再给个甜枣,这帮人就翻不起什么大浪。还有需要关键人物曹太后的支持和理解。

因此,赵顼一直在等待着沈峰预测的那个场景到来。到时候,敌我都分明后再帮赵曙收拾残局。

他首先找到曹太后,解释赵曙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针对先帝赵祯和曹太后的,而是想通过此事件达成一系列政治目的。只要化解了曹太后心中的疙瘩,凭借曹太后的政治智慧,肯定能理解赵曙的动作。

然后再劝曹太后以太后的名义宣称和确认,濮王的称谓问题只是一个称谓而已,只有赵曙一人允许称濮王为皇考,其他一切并无改变。

最后再给赵曙提个条子,提醒他明确目的见好就收。

这样下来,反对派们从礼制上还找不到可以攻击的点。赵曙也可以达成一些政治目的。

而在垂拱殿内,被喷了一天的官家和相公们,正想着怎么反击呢。

“多亏官家今日及时和太后娘娘打了个完美的配合,不然老臣都不知该怎么收场。”被骂了一天的相公们真是太感谢太后的及时补救了,不然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这对朝廷的治理可没有一点好处。

“啊。朕和太后还是有很多地方考虑不周呀。”赵曙假装谦虚道。

他可真是差点就要犯病了,太后的那内官再晚来一会儿,他就要暴走了。

在赵曙庆幸的同时,也暗暗懊悔自己光想着夺权了。有关先帝赵祯的事情,竟然没找曹太后提前商量一下。幸亏曹太后深明大义,不然自己不仅寒了刚刚撤帘的太后,还多了个对手。

赵曙到现在都以为这一切都是曹太后安排的。确实,在这宫里,也只有曹太后能有点政治智慧了。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的赵曙,虚心下问道:“现在算是成功了一半了,接下来该怎么行动?”

三位相公也意识到了自己太过于自信了,忽略了对于他们来说本该很容易判断出的反对力量。

相公们思考片刻,曾公亮首先说道:“官家这次和太后的配合,成功的让他们暂时找不到十足的理由打压到我们。而我们也大致的清楚了,朝堂上的敌我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化、瓦解、扩大我们的势力了。”

韩琦点头接着道:“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他们会不会找到别的理由继续发起论战,而我们要不要跟他们继续这么无休止的辩论下去。在臣看来,这样的论战实在是毫无意义,最后搞不好就变成了党争。所以现在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进攻。”

富弼也跟着附和道:“是的,官家。我们必须找到方法,主动进攻了。不管打击面有多大,我们都要让他们没有挑起论战的机会。”

赵曙陷入了沉思,他老毛病又犯了。他这个政治小白,本来想的挺美的。用最小的代价,处理掉一小部分人,来抢夺最广泛的权力。

可是,这一开始的当头一棒,到现在必须扩大打击面积才能获得胜利的现状,让他那个脆弱又胆怯的心态又回来了。

三位相公看着沉默不语的赵曙,觉得必须得向前拱一拱了。

韩琦向前一步作揖道::“官家,若以臣等为有罪,即当留御史,若以臣等为无罪,则取圣旨。”大哥,现在我们和他们已经势不两立了。现在你只能选择我们滚出朝堂,或者他们滚。

曾公亮和富弼也紧跟着,向前作揖道“请官家能尽早决断,朝堂之事,万不可拖延太久。臣等是忠是邪,官家自然知道。”大哥,这是政治斗争呀,不能犹豫呀。我们是不是忠臣,您还看不出来吗?

赵曙面对着这躬身作揖的仨老头,内心真是为自己刚刚犹豫而感到羞愧。“三位相公,我相信你们”赵曙扶起三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