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小秋(1 / 2)

 如果按照聪明,沈儒秋才七岁就已经可以断言他是比刘阳东聪明许多,大家在北美居住,平时跟北美的新移民打交道,沈儒秋没用多久已经学会了他们的语言,阳东因为性格腼腆,这方面差了些。【】有时候有些小事,他也记得调理明细,做事的法子不想个只有七岁的小孩子。阳东相对木讷点,这方面又差了些。但是阳东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一种比较好的决策,也就强过了沈儒秋这孩子的精明。</p>

精明是件好事,太过精明就不一定是件好事,太过精明就失去了道,朱四月理解为回旋的空间。反而是阳东的性子,看似不紧不慢,判断事情却不大受自己情绪的打扰,反而能够理的更深,处理事情更加老道。朱四月对刘阳东寄予厚望,愿意把自己的所知所闻尽量交给他。</p>

只是有点可惜,他细心教导阳东的效果,总是缓慢。</p>

阿黎偏心说,公子你看,本来你是教阳东的,小秋在一边边玩边听往往最后小秋记得比阳东还清楚。小秋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小孩了。朱四月笑了笑,也会为阳东辩解:“人跟人不同,阳东学东西并不是靠着聪慧强记,他是个靠悟性的孩子,等他悟明白了,明白的比别人还要更深更广。”</p>

朱四月突然说:“聪明的孩子,我还见过一个,总觉得小秋跟他有点相似。”</p>

阿黎想了想,“你是说你弟弟。”</p>

嗯,他弟弟,这小秋的感觉跟朱棣小时候,倒是如出一辙。聪明至极,却总是看不透真正心里想什么。往往最后发现他盘算的事情成熟的可怕,也可以说是自叹不如。朱四月有时也想,若是他,许多事情是做不出那么彻底的。这么看着沈儒秋,模糊的记忆就从某个角落中跳出来。心里有一丝伤感,还是很怀念自己那个弟弟。毕竟活着时候,难得朱棣对他这个兄长是有真感情的。</p>

阿黎随着他想,浅笑了下:“朱四长什么样子我都记不清了,不过后来在那个叫**新觉罗胤禛收藏的画像中看过,画像上的人跟朱四不像,差了许多。”想到这里,就依稀记起那两场大火。真凶险,她差点变成那个两个老四肚子的一颗药丸。皇帝都想长生不老,从朱家的老四到爱新觉罗家的老四都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