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扬州之行(2 / 2)

“是,将军,我这就去安排。”

“哦?对了,咱家酒楼的扬州菜正宗吗?”

“将军放心,属下的厨子是正宗的扬州师傅,食材也是当地的新鲜食材,绝对不会让将军您失望的。”

半个时辰后,六名扬州城内的大粮商先后进入海威酒楼。

“各位,自我介绍一下,在下姓庞,来自山东文登,此行的目的是为文登营购粮,新粮!不知几位能否满足本人的要求?”

“庞大人,您放心,没有扬州城做不了的买卖。只是,不知大人您要采购多少新粮?”

“三百万石!”

“多少?”六名粮商不确定道。

“三百万石!”

看起来三百万石粮食不少,但是真吃起来,就真不显的多。

明朝年岁好的时候,南方一亩地可以出产五十石左右,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大约在六千斤上下,十石就是一千多斤,一家三口人一年三顿饭应该是能吃饱的。

普通士兵一家三口就是一年十石粮食,那一万名士兵和家属呢呢?十万呢?

再说了,军营里的一日三餐却是免费的,高强度的训练消耗,绝对会让这些大头兵吃的更多,更别说还要救济流民和移民了。

“那价格?”

“一两一石!怎么样?”

“锵!”庞帅边说边顺手抽出庞勇腰间的腰刀,修了修指甲后又顺手把刀插了回去。

“大人,这个价有点低了。”说着话,一名粮商用手里的绢布手帕擦了擦额头上的细汗。

“低吗?”

“嗯!”

“锵!”

“不低,不低。”

据明时陈绛编撰的《金罍子》记载:嘉靖三十二年京畿地区突然爆发饥荒,原本一直稳定在一两左右的米价突然上升到了二两多一石米。

在根据《见闻杂记》记载:万历十六年饥荒严重,一石米价格上涨到了一两六钱。在这之后,粮价不仅再也没降过,反而还越来越高。

所以说,庞帅确实有点强买强卖了。

“哦,对了,还有个事忘了说了。每成交十万石粮食,我就再加一百块半尺的圆镜和十瓶琉璃酿(玻璃瓶装的高度白酒),还有一万张纯白纸(a4纸)。”

“当真?”

“当真!”庞帅回答的很坚定。

“这位大人,您放心,我等这就回去调集粮食。”话音刚落,六个粮商便争先恐后的窜出了雅间。

目前,流通在京城里的半尺大小的圆镜的价格已经涨到了三百两一块,而且是有价无市的,因为庞帅总共就送出去五百个圆镜。而这五百个圆镜也大都在紫禁城的后宫,还有勋贵集团与阉党集团手里,外面罕有流通。当然,庞帅的地盘除外。

琉璃酿,这就不用多说了,无非就是经过提纯的白酒装在透明的玻璃瓶里罢了。五十三度一斤装的酒,价格在三百两一瓶左右。

纯白纸,据说在文人墨客的圈子里一两银子一百张。

“正事忙完了,上菜吧!”

“是!”应了一声,庞勇便去通知上菜。

没一会儿,掌柜的便带着几个小二开始上菜。

只见几个小二打了个来回后,桌子上便摆满了美味佳肴,有大烧马鞍桥、金葱高邮麻鸭、大煮干丝、水晶猪蹄、扬州老鹅、天香荷藕、佛手芽姜、蟹粉狮头、紫檀虎尾、盐水虾。

“大人,这是大烧马鞍桥(又称红烧马鞍桥),这个菜呀,是江苏一带的传统名菜,属于苏菜淮扬菜,为淮扬长鱼名菜,因鳝鱼段与猪肉合烹,形似马鞍桥而得名,甚是美味啊!”。

“嗯,闻起来可真香,那我就来尝尝这道名菜。”说完,庞帅便动筷夹了一段鳝鱼送进口里。

“嗯,不错。这菜看起来不仅色泽酱红,汤汁稠浓,这鳝段吃起来也很是酥香,风味隽永啊!”

“大人,这道菜不仅好吃,同时还兼具有补虚养身、补阳调理等功效。”

“大人,您再尝尝这个大煮干丝。大人,您别看这道菜看似容易,其实它并不简单。”

“怎么,这不就是简单的水煮豆腐干丝嘛,有啥不简单的。”

“大人,这乃是淮扬菜系中的看家菜。此菜,鲜香扑鼻,火腿的鲜味渗入到极细的豆腐干丝中,丝丝入扣,然而还不见一滴油花,没有一毫的豆腥,乃是脍不厌细的代表之作啊!您尝一口就知道了。”

“嗯,此菜果真是极好的。”

半个时辰之后,吃饱喝足的庞帅便离开了酒楼,继续在扬州城晃悠。

同时,有人在扬州城购买了大量粮食的消息不胫而走,各方鬼魅顿时蠢蠢欲动,派出人马到处打听具体细节。

“将军,咱们买粮的消息满城传开了。”

“传开了好啊,新兵们是时候见见血了。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那就好,走,跟我去看看瘦西湖,见识见识扬州瘦马!”

“将军,夫人那边?”

“额,泛舟游湖即可,走走,不要在意那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