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收获颇丰(2 / 2)

“嗯,他开口高声喊话的时候,动静确实不小。至于面貌和面相吗,确实也有一些奇异和发黄。难道将军知道此人?”听着庞帅的问话,庞勇不由的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张献忠时的场面。

“呵呵!他的确不是你能招募到的,他的心可是很大的。日后啊,你就会知道了。”

是张献忠啊!这可是后来的八大王之一啊!未来的大西政权的头头啊!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相貌奇伟,艺高力大,面目微黄,声如巨雷。

另,张献忠自幼家贫,读书不多,成年后曾在官府做捕快,后被革职,又投入军营做边兵。在军营中受人欺侮而行凶,差点被判死罪,鉴于他曾立过战功,方免一死,挨了一百军棍,关入狱中。他出狱后,穷无所归。

天启七年(1627年)七月的时候,因饥荒陕西关中渭北爆发了王二起义,王二揭起义旗之后,农民起义即成燎原之势。

崇祯元年(1628年),陕北府谷农民王嘉胤集结当地饥民响应,这时快活不下去的张献忠便投了王嘉胤,至于后来,就不用作者再来叙述了。

现在是天启五年,民变还没爆发,他还是跟随曹尔桢来延安府的边军(曹尔桢是山西巡抚,此时兼管着延绥巡抚和陕西全境),那就没跑了,这个张献忠应该就是后世历史记载的张献忠了。

我要不要回去把他杀了呢?算了,还是顺其自然吧,时势造英雄,万一死了一个张献忠,再出几个王献忠、李献忠、刘献忠,那乐子可就大了,还是留一个知根知底的张献忠吧。

晃了晃脑袋,庞帅瞬间便把张献忠的事甩至脑后,不再去想。

“招募的骑兵,他们的战马和装备都配齐了吗?”光有人可不行,庞帅还想顺路拉练一下这些新幕的骑兵呢。

“都配齐了!咱们可是花了钱的。都是直接从延安府调配的,都是上好的战马和装备,至于盔甲,虽然看着杂乱陈旧,但还是能用的。”

“唉!这世道,当官的宁愿把兵备烂在府库里卖钱,也不愿意发给当兵的,真是让人无奈。对了,你没多买点好东西?”

“没了,府库里就这么点东西还让属下全部都给包圆了,剩下的都是些破铜烂铁。将军,你看,他们还是不错的。”

顺着庞勇手指指向的方向看,本来还满怀期待的庞帅顿时脸都绿了,这穿戴各异,杂乱无章的骑兵就是自己招的骑兵?

庞帅看到了啥?

虽说这些人骑术尚可,但是他们穿的甲胄实在是让人乐不起来。

只见这些人里有头戴袭承自唐宋的兜鍪,也有戴着沿革自蒙元的

钵胄盔,还有带着明军自有的八瓣盔的。

至于穿的甲,也是分为两种。一种自然是明军早期普遍装备的札甲,另一种则是进入明朝中晚期后逐渐普及的布面甲。

提及布面甲,肯定会有不少人不由自主的到想到留着辫子头的清王朝八旗军。

得益于前十几年辫子剧的普及,头顶“避雷针”头盔,身披分有黄、红、蓝、白等八色并打满了铆钉的布面甲的八旗军形象很是深入人心。

但是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八旗军所穿的布面甲并是满清八旗军的原创。无论是从甲胄的工艺还是形制上看,满清八旗所穿的布面甲都是一款“山寨产品”,除去所谓的八旗色,它抄袭的对象正是明王朝的官军。

当然,布面甲也不是明王朝自己的原创,也是沿自前朝,也就是蒙元王朝。

布面甲确实自蒙元时代就有流传,在位于日本福冈市博多区东公园内的元寇史料馆中,至今仍藏有蒙元军留下的布面甲。

而明军的布面甲就是沿自蒙元军,至于两者的区别,无非一个是套头衫式的,另一个是对襟衫式的罢了。

这简直就是一群散兵游勇嘛!也不完全是,最起码那一百多从当地军营里招募来的骑兵还算是可以的,装备既统一列队也规整。

“去!把他们分成三部分。老兵们作为一部分去后面压阵,其他的人则分成两队分别至于队伍两侧进行行军和训练。争取在回到山东的时候,就让他们形成战力,不说能让他们与骑兵对抗吧,最起码也得做到可以去冲阵欺负步兵。”对于那些老兵,庞帅并不是很担心,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见过血也没有训练过的新兵蛋子,庞帅还是有些不放心。

“是。”

“对了,沿途路过一些州府的时候,你想办法把这些家伙的装备全部都给我统一起来。我希望在踏入山东境内以前,这些家伙的装备能够做到统一。”

“是,将军。”